陈玉莲官方网
会员  密码     
古筝资讯
信息搜索
关键字:
范 围:
首页新闻中心 古筝论文
 
古筝艺术发展之当代纵观
    点击数:4275    更新时间:2009/11/13 22:40:27    收藏此页

                                                       作者:韩建勇
摘要:古筝被史书称为“仁者之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被誉为古韵之首。它不仅外形大方,音色也美,极富于表现力。作为中国的特色民族乐器,从音色、乐调到外观通体都符合东方人的审美情趣,体现着中华民族音乐艺术的神奇魅力,在人民的文化娱乐生活中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当今,古筝更是由于易于入门而越来越受到人们尤其是青少年朋友的青睐与喜爱。从各种艺术培训机构的建立,到各大主要城市古筝音乐会的举办;从名家各地巡回演出讲学,到各种级别赛事的举办等等,都表征着古筝艺术欣欣向荣的发展景象。本文认为当今古筝艺术的发展体现出如下特点:古筝艺术的大众化特点更为明显;对于时下歌曲小调的改编使得流行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古筝音乐的视觉化传播兴起,视觉化的创作开始占有一定的比重;古筝演奏技法与表现力得到极大提高。本文以古筝艺术的历史发展轨迹以及当下所出现的一系列现象为研究依据,试以描绘出当下古筝艺术发展的宏观图景。

关键词:古筝艺术 大众化 通俗化 流行化 视觉化 演奏

1、古筝艺术的普及——更为明显的大众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古筝艺术越来越走近人民的生活,对人民文化娱乐生活起到了不可小视的作用。流畅动听的曲调,款款大方的演奏姿势,使得古筝越来越赢得青少年的青睐,使她成为唯一能够与西洋乐器中的钢琴相媲美的民族乐器。目前,选学古筝的人越来越多。据2004年的第五次中国古筝艺术交流会组委会方面统计,全中国学古筝的人数,由1986年的不足1000人,激增至2004年的一百万人!而实际上,加之民间演习古筝的人,实际数目可能达五百万人以上。古筝“被世人美誉为‘国宝’、‘东方钢琴’、‘东方乐器之王’等美誉,由于海内外近五百万人在习中国古筝,现被誉为‘国琴’,并且大有超过钢琴学习之势。”

一股学习古筝的热潮悄然兴起。古筝热悄然兴起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国内弹者已有10万之多。有“古筝之乡”之称的扬州,更是出现了老少群起学古筝的热潮。在新世纪之初,我国弹古筝的人数已达20多万人,古筝年生产、销售近3万台,更有数据称此间学人数突破百万。古筝艺术不仅仅在国内发展的如火如荼,在国外也掀起了一股热潮。从韩国、日本,到整个东南亚地区,以及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都有不少古筝艺术的追随者。海外旅居华人对于古筝艺术的传播起到了不可捉摸的作用。著名浙派古筝艺术演奏家王昌元在美旅居的二十多年中,她成立起“纽约海外中乐团”、“王昌元艺术中心”,中心现已经有美国人、日本人及越南人前来进修,培养学生近百人,这对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播起着重要作用,积极地推动了中国古筝艺术在异地的推广。事实上,古筝艺术在国外的发展,从古代就有记录了。“自南北朝始,除在我国广为传播外,也东传至古高丽和日本,南传越南,北传蒙古。1840年随着我国广东、福建同胞‘下南洋’,也将古筝艺术带到了新加坡、马来西亚及泰国等东南亚各国。近年来由于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古筝艺术也为欧、美、澳等世界各国所关注与传播。可以讲古筝是我国最早走向世界的民族乐器之一。”[1]虽然我们的民乐传播相对于整个世界音乐传播来讲,只是沧海一粟,但确是我们中国民族音乐发展与传播的福音。

古筝艺术的普及与流派的发展以及教育事业的推广有着天然的联系。约在上个世纪初,全国形成了南北两大派之格局。北派有河南、山东派,南派有浙派、潮州与客家派。20世纪二三十年代,河南派已经开始在北京传授乐。河南近现代名家魏子猷寓居北京时期,在北京“道德学社”授艺,传授如《关雎》、《百鸟朝凤》、《天下大同》等古筝音乐。在北京“道德学社”期间,著名家娄树华结识了魏子猷,潜心学习艺。魏先生逝世后,便肩负起发扬推广中州古筝艺术之重任。从上个世纪30年代中期,他就经常参与北京音乐界的活动,如定期在电台广播古筝独奏;参加音乐会表演古筝节目等等,对宣扬民族音乐“乐中”,起到积极的推广作用。1935年,娄树华参加了“中国音乐旅行团”赴欧洲的旅行演出,先后到瑞士、奥地利等国,中国民族音乐艺术“乐中”受到国际上的称赞和推崇,为祖国音乐文化争得了光辉和荣耀。之后几年间,娄树华在老师魏子猷传谱的“中州古调”的基础上,又移植古琴曲、江南丝竹曲等曲目,充实了古筝乐曲的内容;并借鉴古琴减字谱改造了以工尺谱为专用的“古筝指法谱”;此外还编定了专门的练习曲(《古筝练习曲21首》)和曲集(《古筝曲选集》)。与此同时还将古筝艺术推广到了南京地区。1948年秋、冬之际,他以“中国古筝学会”名义,自编《学讲义》,开辟了北方古筝艺术在金陵地区的发展空间。其艺经由弟子继承并推广。

在北派古筝家的宣传推广而广为流传的同时,南派古筝也在努力地向外扩张。最重要的就是潮州派与浙江派向上海国乐界的跨进。分别是潮州著名古筝演奏大师郭鹰、浙派古筝演奏家王巽之将本派乐曲介绍给当时的上海国乐界,引起极大的反响。流传于广州的主要是客家派。

古筝学院教育事业发端于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1948年郭缉光(曹正)由琵琶家程午加推荐,进入南京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古筝。曹正开创了古筝艺术进入高等学府之先河,也从而被人们称为中国古筝教育事业的奠基人。可以说,古筝教育进入高等学府,被列入教育之伍,为以后古筝人才的培养、古筝艺术的传承乃至大众性普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教学所用的曲目,就是各个流派所挖掘整理的乐曲。由此可以说,流派对于古筝教育事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不能忽视。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对于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视以及诸多古筝前辈的倡导和努力下,古筝教育、演出、机构建设等各项事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随着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提上日程,学校对音乐教育越来越重视,而且对民族传统音乐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此外,社会对于古筝等传统民族乐器艺术教育的需求不断增长,由此各种艺术培训机构、部门批量出现,一些艺术学校普遍增加招生名额,最终影响了群众性古筝普及教育的蓬勃发展。在全国范围内,北京、西安、扬州、徐州、南京、镇江、上海等地都相继开办了幼儿、少儿、成人的古筝学习班,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在进行教育的同时,研究型的机构也陆续成立。“1980年12月,由曹正倡议,首建‘北京古筝研究会’,并亲任会长。还聘郭鹰、丁鸣任顾问,会员几乎遍及全国。90年代初,会员达百余人,其理事遍及海内外。”[2]其他如陕西、上海、山东等地也相继成立古筝学会,对本地古筝艺术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各地市古筝学会聚集了大批古筝艺术专门人才,为古筝艺术在当地的传承与发扬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古筝艺术的史学、演奏法、表演等各方面的学术研究提供了便利,这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古筝艺术的振兴作了有益的尝试,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参见表一)

表一:中国古筝学会(研究会)明细表

学会名称 成立时间 成员人数

北京古筝研究会 1980年12月 110余人

陕西秦会 1983年6月28日 75人

东方会 1991年10月 113人

大连古筝学会 1997年10月 70余人

山东古筝学会 1997年 20余人

上海会 1992年12月 100余人

中国音乐家协会古筝学会 2000年 200余人

苏州市古筝学会 2006年1月1日 30余人

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筝专业委员会 1999年 200余人

此外,古筝学术交流会、艺术研讨会的开展也推动着古筝艺术事业的发展。全国性艺术交流会的开展举办以扬州最引人注目。扬州自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的张弓老师掀起了“古筝复兴运动”,从1982年第一个少儿古筝训练班的成立,到第二年首家古筝厂的成立,扬州古筝制作与教育事业开始了其漫漫征程。1986年10月26日,第一届中国古筝学术交流会在扬州举行,此后每隔四-五年举办一次,至2004年已经成功举办了五届“中国古筝学术交流会”。交流会参加人数之多与规模之大,充分显示出当今古筝艺术的辉煌发展。交流会研讨学术之余,还涌现了一批卓越的古筝艺术演奏人才,如今天在上海民族乐团旗下担任首席古筝演奏家的罗小慈等等。学术交流会还吸引了新加坡、日本、韩国与美国等一些海外代表的参加。五届学术交流会收获相关论文百十余篇,对古筝的历史、乐器改革、音乐创作、教学、演奏技法以及对传统艺的继承和发扬等多方面进行研讨,取得了不菲成绩。比如第二届交流会就“现代曲创作”进行了专门研讨,这对新作品的不断涌现,起了促进作用;第五届学术交流会细分为学术交流、艺交流、古筝展示活动三部分,尤其是古筝展示活动对于古筝制作事业给予极大地推动。

古筝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仅仅是推动古筝艺术发展的一个方面。近现代古筝艺术市场的繁荣为古筝艺术更广的发扬起着不可小视的作用。古筝艺术市场的繁荣体现在专业欣赏书籍、专门古筝曲集、各种考级曲集以及音像出版物的出版;各种古筝艺术培训机构、专门职业艺术学校的建立与招生;古筝演奏会、音乐会等演出市场的繁荣等各个方面。专门书籍、音像出版物的批量复制和生产在一定程度上直接促进了古筝教育观念的变化,也对古筝艺术的发展——趋于大众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原先的教育大多是“面授”,追求的是“口传心授”的老路,而随着现代传媒事业的发展以及科学工艺的推动,“技术复制能把原作的摹本带到原作本身无法到达的地方”,每个学习古筝演奏的学生基本都有自己的曲集与教学光盘,这为学生的自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由此推动着古筝艺术教育趋于丰富多样化。总体上来说,古筝艺术能够更为广泛的推广,除了一些家贡献毕生精力、古筝自身的魅力之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古筝艺术的与时俱进性,以及搭上现代科技这班快车。

2、古筝音乐创作的通俗、流行化变向——热衷歌曲改编

从近代开始,古筝艺术已经获得了极大的发展,流派纷呈,名家辈出,乐曲队伍建设也颇有成绩。对民歌乐调的改编是古筝音乐创作的一个重要方法或说是渠道。从最近几年开始,古筝乐曲方面已经有了更为广泛的发展,这表现在突破了原来传统曲目的园囿,对时下歌曲小调的改编跃然成风。对于民歌乐调的改编,是古筝音乐创作的重要渠道和手段。历来就是一件雅俗共赏的乐器,从远古的秦朝时代就已经用于民歌的伴奏,在后来的发展历程中也是与人民息息相关,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比如在唐代,它流行于西北边陲的敦煌,在宋元明清时代,更是盛于民间。在近代,出现了一大批根据民歌(或其中的某些素材)改编的古筝曲目,比如上个世纪70年代的《浏阳河》、《草原英雄小姐妹》,80年代的《茉莉芬芳》、《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等等,这些曲目已经成为古筝音乐中的经典曲目,对于古筝演奏的技巧十分讲究。

以往的民歌改编曲主要体现如下:第一个就是完全采用古筝演奏法对乐曲进行演绎,乐曲曲调基本保持不变,比如《浏阳河》、《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第二种就是只采用其中的某些乐句作为创编素材,然后丰富织体或进行变奏,比如《洞庭新歌》等。当今的古筝音乐创作中,经由民歌改编的仍出现不少力作,而且这些乐曲也实实在在地发挥了某些特定演奏技法的效用,体现出创编者演奏视野之开阔与思路的广博。

以往对于歌曲改编的主要是民歌,而当今则主要是时下的流行乐调。而且这些流行乐调的改编直接推动了古筝弹唱的发展,这满足了人们日益追求自娱自乐的心理。在笔者所考察的书店中,已经有多本在版上市的歌曲改编谱集。古筝艺术流行以及对于时下歌曲小调改编的青睐的原因是值得关注和考察的。总体来说,时下乐调的改编对古筝艺术的发扬起着重要作用。很多初学者选学古筝就是因为音像店里所出售的古筝的通俗乐曲CD,而且他们学习的主要目的在于自娱自乐。相对于追求演奏技巧的高难度的创编作品而言,此类作品(通俗曲)比如《笑傲江湖》容易上手,只要初学者会简单的简谱就可以了。笔者认为,古筝的音色是美的,容易引得众多的青睐者,这是古筝艺术能够流行的一个重要原因;第二个是流行的歌曲乐调通俗易记,人们往往琅琅上口,那么用具有美妙音色的乐器来表现美妙的歌曲,鱼翅熊掌两者兼得,又何乐而不为呢?第三个就是出版商这一方的作为了。他们看到了这两者之间的“共谋”关系,由此,策划出版一系列有关方面的谱集书刊,而受众(读者)拿到谱集,看到自己所熟悉的歌调的乐谱,爱不释手也是自然的了。从这个方面来说,策划出版商与受众之间也有着一层共谋的关系,他们的密切合作推动了古筝艺术的发展。

上面所提到的对于时令歌曲小调改编只是古筝艺术流行的一个方面,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于流行歌曲创作的直接参与。最近几年,古筝艺术与流行的挂钩,包括对重金属乐器的加入、对流行歌曲的改编以及参与创作似乎对于其本身的传统性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其实不然,古筝与流行其实并不相悖,关键在于怎样组合和利用。用古筝来参与配器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一般来讲,作为优秀的民族乐器,参与配器的民歌是居多的,比如陕西歌舞剧院院长冯健雪女士演唱的《绣荷包》等歌曲。而对于流行音乐的参与也成为业内颇为关注的一个方面。中国音乐学院的王勇是一名优秀的古筝演奏家,但他不是一名保守的音乐创作人,它注重摇滚乐与民族音乐的结合,1989年和崔健合作《让我在雪地里撒点野》,就尝试在摇滚乐中加入中国民乐元素,展现出他不凡的创作思路。王勇的古筝与摇滚乐队的合作,让很多人对古筝有了新的认识,拓宽了古筝的发展面。1996年一月,王勇拿出了《往生》这张专辑,来宣示他对中国新音乐的理解。由于王勇和摇滚走得太近,《往生》这张专辑往往被归类到摇滚乐,其实它不完全是。专辑中的音乐包括大量的中国音乐元素。“跨界”似乎是音乐人另类个性的展示和表征。近些年所出现的流行歌曲的一些意见开始有意识地利用民族音乐元素,包括用民族乐器来组建乐队或参与伴奏。98年的流行金曲陈星演唱的《流浪歌》,最近情歌诗人游鸿明最近出版的新专辑《诗人的眼泪》中的《诗人的眼泪》一首都加入了古筝的元素,的确令听众耳目一新。“它既不是纯粹的传统民乐,也不是所谓的新民乐,而是一股很自然很别致的流行音乐风,同时又发挥了古筝特殊的魅力,让古乐悠扬在流行中,让人们的听觉更为享受。”[3]

另一方面,人们谈到古筝,也自然与安静祥和的气氛联系到一起。近年的民乐界也逐渐地想让民乐、让古筝加入流行,让人们更能对它喜闻乐见,有“女子十二乐坊”的新民乐多重元素组合的新颖形式,也有“华韵九芳”、“梅卿靖月”的传统古雅作派。古筝艺术越来越与流行相挂钩,重金属乐器的陪衬——强烈的打击乐与快速的行进节奏,演奏者激情洒脱的表演,都为听众提供一种与传统室内乐所不一样的感受。如果说传统的室内乐给予人一种静谧的欣赏氛围,是一种个人化的空间,那么,这种带有商业性色彩的表演则提供人们一种狂欢的空间,是个性释放、自我表达的公共性空间。这似乎又是古筝参与流行乐能受到众多听众的褒赞的重要原因了。古典音乐相对高雅、深刻,比较难懂,而流行音乐则不一样,其曲调琅琅上口,相对通俗和大众化,由此也更容易吸引听众。

纵观中国古筝艺术发展中的通俗、流行现状,一般与青年古筝演奏家有着不解之缘。青年演奏家似乎是古筝艺术的新一代后备军,他们在深谙传统演奏的基础上,又不失大刀阔斧的改革,大胆地在古典中加入流行乐风,或者在流行中使用民族乐器,体现出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而事实也证明,古典与流行是可以融合的。古筝演奏常静直接与音乐人欧阳常亮合作,制作出后现代风格的《离弦》专辑;广州歌舞团古筝演奏员蔡文峰的演奏对于当今流行乐、西方古典乐及爵士风格的借鉴性尝试,获得成功……这种对于流行风的倾斜在国内已经不算什么新鲜事了,他们对于新乐风的尝试往往得到的是听众的认可以及之后的巨大的经济效益,这对于全国古筝艺术产业的发展不得不说是一种强大的内推力。

当今,古筝通俗曲已经有了一定的市场。2004年,湖南文艺出版社今年重点推出“专业名家打造流行经典系列”系列丛书,其中率先推出的为古筝弹唱系列,由著名古筝演奏家、素有古筝“当代四美”之称的吴莉编著。在出版社的策划下,2004年出版了《卧虎藏龙·流行歌曲改编的古筝弹唱曲集(一)》,2005年1月出版了《英雄·流行歌曲改编的古筝曲集(二)》。“本系列贯彻‘专家打造流行,流行体现专业’的创作理念,所编写的乐曲不但是易于理解的流行经典,同时又都具有非常专业的技术训练价值。使得在演奏本曲集中的乐曲时,不但可以在流行曲风中体验独有的轻松与惬意,更可以在潜移默化中进行了专业技术训练,从而提高了自己的演奏技术水平”,真正体现了“专业名家打造流行经典系列”的宗旨。“这是一本传统艺术与现代音乐相融合的音乐曲集,更是一套专业演奏与流行曲风相结合的古筝教材”,曲集一改以往类似曲集所常有的曲目局限性大的问题,乐曲含概范围广泛,包括“怀旧经典”比如《小城故事》、《牵手》、《橄榄树》;“影视歌曲”如《最浪漫的事》、《当爱已成往事》、《情深深雨蒙蒙》以及“流行前线”如《一笑而过》、《至少还有你》等等。第二册延承第一册创编思维的同时,还增强了古筝演奏部分的独立性。“对于很多带有演唱的乐曲,也采用了‘双版’编配的方式,即乐曲既可以弹唱,也可以将乐曲古筝部分作为独奏曲来单独演奏。”这种弹唱音乐对于演奏者自身合奏、重奏的训练很有必要,由此受到受众的欢迎。

不仅是书籍方面,古筝音乐唱片、光碟也接踵而至,2002年,由上海声像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古筝演奏曲(一)》、《古筝演奏曲(二)》分别收入了18首曾经红遍大江南北的经典流行老歌和17首KTV必点金曲。前一专辑中的《今宵多珍重》、《红楼梦》等乐曲,后一专辑中包括张明敏的《一剪梅》、费翔的《读你》、罗大佑的《海上花》以及情侣对唱《祈祷》、《心雨》等乐曲,都用古筝这一民族乐器向听众讲述另一种怀旧情怀。当代“古筝四美”中的宋婷婷在2003年发行了古筝独奏唱片《知音》。该专辑乐曲选用经典流行曲曲谱,经过精心改编成古筝独奏曲。专辑中的《女人是老虎》、《中华民谣》、《女人花》、《又见炊烟》等曲目记忆牵起听众的怀旧情感,与听众产生心心相应的共鸣。在该专辑中,演奏者“通过古筝独有古朴雅致的情趣,《知音》让这些通俗的流行歌化身为清雅脱俗的美妙乐韵,令人听后达到神弛的境地”。相对于经典演奏曲目来讲,这些通俗古筝乐曲适合于茶坊雅座,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看出古筝音乐的通俗化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以及更为广泛的普及。

3、古筝艺术传播样式多元化——视觉化传播

古筝艺术在当今的发展不仅仅得益于政府的关注、众多家等主体的努力,还得益于我们生存环境的巨大变化。当今,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现代工业化步伐的加快,使得我们的传统艺术具备了诸多优异的传播条件。对于古筝来说,它的传播乘上科技的翅膀,通过音像制品甚至电子讯号就能欣赏到名家的演奏实录。这于古代乃至近代古筝艺术的传播来讲,真所谓是天壤之别的变化。古筝从秦地的发源到诸多流派的发祥,靠的是移民的迁徙等传统意义的方式,比如客家。客家就是通过中原移民的迁入而发芽生根并形成自己特色的。当今,古筝艺术的发展已经充分尝到科技推动其传播的甜头——“技术复制能把原作的摹本带到原作本身无法到达的地方”,更何况当今电视的直播方式呢?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筝艺术对于视觉元素的追求越来越明显,而不仅仅只局限于对听觉的追求了。古筝艺术的视觉化传播也便成为现实了。古筝音乐的视觉化要归功于创作主体的创意以及现代科技的支持。它的重要体现就在于古筝音乐电视的创作。在广电文艺学中,音乐电视是一个很重要的艺术门类或分支,而器乐音乐电视又是音乐电视中的一类。器乐创作与电视的结合体现了我们的媒体兼容并蓄的特点,也是

总页数:2   1  2    

上一篇:从新时期古筝创作看筝乐发展   下一篇:近现代筝演奏技法的创新与多元化
【刷新页>【加入收>【打印此> 【关闭窗>
 
古筝培训|古筝培训班|贵州古筝培训|贵阳古筝培训|陈玉莲官网 © 2008-2010 版权所有 黔ICP备11001193号-1
邮箱:guzhengpx@qq.com 电话:13595081010  地址:贵州师范大学
技术支持:散客时代
贵公网安备 520102020039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