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是世界的语言,优美的音乐能给人诉之不尽的意蕴和审美感觉,给人美的享受,心灵的震撼,灵魂的洗涤。音乐教育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国的第一位音乐教育家孔子,就把音乐摆在六门课程(礼、乐、射、书、数、御)中,而且是第二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童年,就如同不可缺少的游戏和童话一样,也不可缺少音乐。可见,音乐教育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社会日益发展的今天,器乐审美艺术活动已与现代文明联系起来,人们不单纯追求物质文明的享受,而更注重精神文明的享受。古筝这种乐器以其悠远绵长、高山流水的特色更是倾倒了无数热爱音乐的人们,他们想方设法去了解、学习、感受、体验……因此,古筝这门器乐艺术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尤其是家长和孩子们都争相学习。
但是,我们现在的器乐艺术存在着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注重技能、演奏训练,忽视其他方面的发展;过于强调艺术和认识的道德教育功能,忽视其审美教育特征;注重艺术教育的普遍性,忽视其特殊性……因此,在古筝教学中,我对幼儿的音乐审美情感体验进行实践研究,培养幼儿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发展幼儿全面的思维,开发幼儿潜在的形象思维,培养健康丰富的情感世界,促进幼儿个性的发展。
观念的转变
传统的古筝器乐教学注重知识、技能的训练,教师只是一味地教,幼儿机械地模仿、反复地练。要改变这种现状,教师的教育观念首先要改变,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倾向,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要重视幼儿的情感体验、态度倾向,从教师被动地教转变为幼儿主动地学。
1、 教育目标的转变使古筝审美教学成为必要。
纲要中艺术教育目标是这样说的:
(1) 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
(2) 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3) 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
从目标来看,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丰富他们的情感和体验,使他们体验到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是我们现在的首要目标,而知识技能是在其次。在古筝活动中,我们就是通过器乐的独特形式,充分挖掘幼儿的潜能,让他们愿学、乐学,感受古筝的魅力。
2、 教学方法的转变促进古筝审美教学的发展。
古筝审美教学是在研究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独特的理解方式下,向幼儿提供挑战性的、而且合适的刺激,使幼儿获得丰富的审美经验,促进他们审美能力的发展。布鲁纳说过:“儿童在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有它自身的观察世界和解释世界的独特方式。”在教幼儿学习弹奏古筝时,我们的教学方法就是以幼儿的年龄特征,以幼儿接触、了解事物的方式来进行的,形象的比喻、具体的说明,生动的讲解演示、幼儿的操作、表演等等。如在理解切分音X X X时我把中间一个音比喻成一只完整的苹果,再把苹果平均分成两份,就是边上的两个半音,这样的说明和讲解幼儿非常感兴趣,而且很快就记住了。
3、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古筝审美教学的手段。
布鲁纳提倡的“发现法”就是能激发人的智慧、潜力,培养内在动机。古筝活动强调的是探究发现式的学习,是在教师引导下根据古筝教学的特点,能够刺激幼儿主动学习和创造表现的活动,是幼儿主动地学,而非老师被动地教。
环境的创设
1、 美丽舒适的学习环境。
幼儿的艺术行为是受环境影响的。因此,我们创设良好的富有艺术气息的环境,让幼儿生活在艺术的氛围中:拉琴的小蚂蚁、花朵组合成的音符、小朋友坐在花上愉悦的吹奏、活泼可爱的米老鼠和唐老鸭、一串串美丽的吊饰……古筝专用室中,整齐排列的古筝与民乐风格相映成趣的墙面装饰,为幼儿学习增添了许多乐趣;走廊上民乐和西乐的图片以及幼儿表演的舞蹈,使幼儿沉浸在美的海洋中;休息的时候,还不忘播放一段优美的古筝曲……美无处不在,幼儿在这艺术环境中感受着喜悦、欢欣,情绪积极,并且产生了良好的情感,他们愿意去感受生活,感受音乐,感受古筝艺术中的美,并且积极地去体验美、表现美。
2、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
孩子在活动中有表现的自由,他们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大胆地抒发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并能通过演奏表现出来。因此,我们为幼儿创设的是一个自由宽松、自主的心理环境和活动空间,鼓励每个幼儿自由创造。因此在活动中,我有时就让孩子们自己去发现,如什么是强音,什么是弱音,让幼儿自己弹弹、拨拨、敲敲、唱唱,由于幼儿是自己操作、探索的,因此演唱和弹奏就能很容易地表现出来。
3、家长支持的隐性环境。
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必须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家长可以带幼儿参加一些交往活动,让幼儿表演;参加演奏会、广场文艺活动,观看一些演出;聆听著名的、优美的古筝乐曲;开展“家长学校活动”,向家长宣传古筝教学的理念和做法;家长开放活动,随时让家长参与教学,提出意见,统一要求,共同关注孩子的发展;“小小演奏会”,让幼儿在家长面前充分地展示自我、表达情感,体验弹奏的乐趣……孩子们从多方面、多通道地理解和感受了音乐,从而积极地去学习、体验古筝艺术的魅力。
研究的方法、内容和原则
方法:
幼儿对艺术活动的需要、兴趣、发展都是不一样的,我们教师只有充分地了解每个幼儿,才能因人施教,促进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兴趣不同,切入点不同
从小培养一种兴趣,就是一种智慧。著名的早期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的教学特色就是把重点放在启发孩子的动机,培养孩子的兴趣之上。詹.切德莱斯认为:对于大多数儿童来说,最重要的是音乐兴趣而非纯粹的音乐技巧。因此,在古筝艺术教学中,不能单纯地教给他们弹奏、学习的技能,而更多的应是培养他们的兴趣。每个孩子他们的兴趣、爱好都是不一样的,我们要通过观察,发现孩子的兴趣点,然后从他们感兴趣的方面入手,尽可能为他们提供艺术学习的机会,这样,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会很高。例如,在《粉刷匠》一曲中,我没有单纯地教他们怎样唱、怎样弹,而是让他们在音乐欣赏的基础上自己先来表演,感受乐曲活泼、风趣的特点。于是,他们有的边听边打节奏,有的边听边唱,有的手舞足蹈,还有的翩翩起舞。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乐曲的风格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体验到了活动的快乐,增强了自信心和成功感,从而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兴趣,愿意学习并弹奏。
2、需要不同,帮助指导的程度不同
在古筝艺术活动中,幼儿总会遇到许多困难,产生各种需要。我们要根据他们不同的需要,给予不同程度的指导和帮助,使他们克服畏难情绪,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如思思和琪琪是两位接受能力较强、又能自觉学习的小朋友,他们需要的只是鼓励、支持和表扬。而有些幼儿,如雯雯、馨馨、小语等,他们则需要老师具体的指导和帮助。如在学习《 我爱我的小竹笛 》,我先让他们熟悉音乐,感知音乐中的节奏、快慢、强弱以及古筝艺术活动中的一些特殊符号,让他们观看老师演奏,然后,我让他们站在我的身边,一句句地分析、讲解,让他们自己尝试学习、弹奏。在老师的启发、引导、鼓励和帮助下,他们终于克服了困难,脸上露出了笑容。
3、发展水平不同,教育方法也不同
在艺术活动中,同年龄的幼儿发展水平各不相同,所以,我们教师也应该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如有的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和接受能力较强,我就让他们自己学习,遇到困难再问老师,还请他们做小老师,辅导其他幼儿的学习。有的幼儿唱谱识谱能力较差,我就通过比赛、游戏等加强他们的识谱能力。有的幼儿节奏感稍差,速度不稳定,我就让他们跟着老师或同伴进行一些模仿节奏动作和身体动作练习。有的幼儿基础稍差,我就选择一些难度较低的乐曲。由易到难,这样,每个幼儿都能得到提高,享受成功和喜悦,并且积极投身到古筝艺术活动中去。
内容:
一些健康、优秀的作品是儿童欣赏、体验、弹奏的首选内容。
1简 简单明快的儿童曲。《小燕子》、《小花猫》、《小羊》等旋律简单明快,又易于幼儿表演和弹奏。如《小花猫》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用听、唱、看来感受曲子的特点,然后让幼儿跟着音乐学小猫叫、小猫走路,小猫抓老鼠等情节,之后给他们提供小猫的头饰,让幼儿之间互相表演,再进行弹奏活动,体验古筝活动的快乐,从而更愿意去弹唱和表现。
2、 具有浓厚民歌特点的地方曲。《茉莉花》、《拥军秧歌》等都具有很浓的民歌特点。江南的小调,陕北的民歌等等,这些都是幼儿非常喜欢和熟悉的音乐,一些家长还能兴致勃勃地哼唱。因此,幼儿乐意学,家长也乐意教。如在学习《拥军秧歌》的活动中,孩子们不仅能用歌声、笑声来表达自己快乐的情感,还能借助彩带进行舞蹈,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把乐曲活泼、欢快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休息的时候,能听见他们不成句地演唱;自选游戏时,能看到他们用力地挥舞彩带,扭起秧歌十字步的可爱动作。他们对音乐已有了很深的体验和感受,而且能大胆地表现出来,学习的兴致更浓了,弹奏起来也更卖力了。
3、 优美淳朴的传统曲。古筝乐曲以其悠远深邃、古朴亮丽等特点吸引了许多喜欢音乐的人们。《高山流水》、《渔舟唱晚》……这些乐曲的欣赏使人们留连忘返,深深地陶醉于其中。在欣赏、倾听的过程中,既体验到了古筝的音韵之美和旋律之美,又提高了他们的审美能力。
原则:
1、 情感陶冶原则
艺术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健康的、积极的艺术教育,对人的情感有动力作用。因此,我们应选择优秀的、健康的艺术作品去感染、熏陶幼儿,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陶冶作用。如《歌声与微笑》、《小猫钓鱼》等都是很优美、健康,幼儿又喜爱的曲目。在这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发展了幼儿的艺术感受力、体验力和表现力。
2、 游戏性原则
幼儿期是游戏期。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游戏也是一种学习,它是一种更重要、更适宜的学习。德国“幼儿园之父”福禄倍尔说:“儿童早期的各种游戏,是一切未来生活的胚芽。”幼儿最自然的活动方式就是生动活泼的游戏。由于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看不见、摸不着,幼儿年龄又小,控制力弱,思维具体形象,所以对声音的强弱、快慢、高低等抽象概念是不理解的。因此必须把音乐同他们的生活、玩溶为一体,通过唱唱跳跳、动动玩玩的游戏活动轻松愉快地学习。如:一些枯燥乏味的音阶练习,我们可以通过身体动作(拍手、拍腿、跺脚等)感受音的强弱;以爬山、走楼梯的游戏做上行下行的练习,感知音的高低。再如《卖报歌》的教学,设置一些情境,提供一些道具(报纸、书包、帽子等),引导幼儿进行歌表演。因此,我们说音乐又是一门表演艺术,只有在活动中直接地、亲身地体验音乐,感知音乐的力度、速度、节奏、音色等,幼儿才能获得相应的音乐知识和技能。
3、 方向性原则
这是实现艺术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为此,我们要为幼儿选取积极向上的、美好的东西作为艺术教育的内容,教育幼儿、感染幼儿,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4、 发展性原则
这是指艺术教育活动中应着眼于促进幼儿得到全面发展的目的。其中包含两个意思:一是活动应适应幼儿的发展水平,所提出的要求要以幼儿身心发展的成熟度为基础的。二是活动应体现早期教育的特征,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具体形象、生动活泼的多种形式促进幼儿尽快获得发展。让幼儿跳一跳,够得着;动一动,能成功。
研究效果
(一) 课题研究增强了幼儿对音乐的敏感性及对美的体验和创造。
古筝教学它要求多通道地参与,多渠道地感官,能用耳朵听、用眼睛看、用嘴巴唱,用手弹,在积极探索、寻求美的和谐,捕捉音乐瞬间的美感。它既满足了幼儿智力发展的需要,又能在活动中提高幼儿对美的感受,使他们对生活中各种形式的美表现出由衷的喜爱。而且,它使幼儿对音乐非常得敏感,对自己非常自信,敢于表现和创造。虽然,他们的创造可能还显得很幼稚,但却是纯真的,他们有时会自编自演,自弹自唱,自娱自乐,我们应很好地保护他们的创造意识和行为,引导他们不断地完善。我曾观察过这样一个活动:同样的一首乐曲弹出来之后,学过乐器的幼儿能马上哼出do、re、mi,而没学过乐器的幼儿则呆呆地听着,没有任何反应。从这个观察中可以看出,器乐教学使幼儿的审美能力,对音乐的感受力大大增强,还能促使他们进一步的体验和创造。
(二) 课题研究更新了家长的教育观念,提高了教师教育教学的能力。
在研究的过程中,没有固定的教材,没有现成的教案,也没有可参考的教学方法,而是教师通过理论学习,在教学中不断地摸索、不断地实践,把审美教育同课题紧密结合,并创造性地实施,这大大增强了教师的创新意识,提高了教师教育教学的能力。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家长和教师都在慢慢地转变教育观念,而且家园合作,形成了良好的相互合作、相互学习的关系,逐步形成了幼儿园、家庭、社会相互联系的网络。
(三) 课题研究提升了幼儿园的知名度,扩大了影响。
艺术幼儿园的孩子在音乐的熏陶之下,已具备了一定的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他们活泼开朗、积极向上、能歌善舞。曾有一些朋友和家长对我说:“你们艺术幼儿园出来的孩子就是和其他幼儿园不一样:活跃开朗、聪明伶俐,而且非常自信,善于表现。”幼儿的自信,家长的信任使我们艺术幼儿园在社会上的知名度越来越高。一些家长纷纷把自己年幼的孩子送进了这座艺术的殿堂,希望能在这里感受美、感受艺术。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的民族音乐更是享誉全世界。古筝这具有三千年历史的悠悠绵绵的天籁之音,必将为更多的人所熟悉,为更多的人所喜爱。相信在我们的努力下,这些雏鹰必将更加自信,更加朝气蓬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