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莲官方网
会员  密码     
古筝资讯
信息搜索
关键字:
范 围:
首页新闻中心 古筝美文
 
新世纪回眸筝艺历程及其反思
    点击数:4223    更新时间:2009/12/20 21:37:57    收藏此页

 新世纪回眸艺历程及其反思
       时代跨入一个新世纪之时,对每个界同仁都很有必要去回顾一下已走过的历程。对艺的辉煌发展和在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不足与缺憾,进行一番认真的审视和归纳。目的是以便指导今后艺的开拓,排除一些可以避免的障碍,同时避免重复我们过去曾犯过的错误,少走一些不必要的弯路,让艺发展道路更宽广。
         改革开放以来,古筝艺术的迅猛发展之势,可谓“如火如荼”,无论在古筝的普及教育工作,或专业队伍建设、宣传,以及古筝的生产和器制性能改革、社会影响等诸多方面,都在海内外似春潮涌动般的展开了,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之中去了,改革开放的春天恰似唐诗所云“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给这支充满生命力的古老的
        艺术奇葩以展示无穷魅力的良好机遇,它是中国民族乐器中发展最快的一支生力军,也是任何一项西洋乐器在普及与发展上所不能比拟的。从过去(五六十年代)无人知晓或是很少为人了解,到眼下家喻户晓,这一巨大变化是非常令人振奋的,但是这却来之不易啊!是多少代人栉风沐雨,步履艰难的趟过一条条苦难的岁月长河,以组串生命的
         长链换来的成果,特别象曹正、郭鹰、赵玉斋、曹东扶、罗九香、王巽之、高自成、孙梓仙……等老一辈古筝教育家们,建国以后,在条件十分困难的境地把隐没在民间、几近淹淹一息的古筝遗产引入到艺术殿堂、高等学府、专业演出团体,使其艺术魅力得以再生与弘扬。为古筝事业的继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培养出一代又一代有为的中、青年古筝家和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优秀人材。从此古筝艺术走出了国门,步人世界音乐圣殿维也纳金色大厅,成为世界音乐的一部分,为世界各国朋友所称誉。从学艺研习及演奏的专业、业余学校、团体席卷海内外,可谓星罗棋布,象驰名海内外的扬州——有古筝之乡称誉的城市,也在倍出新添,寻常巷陌声飘逸,已是习以为常了,不仅中国人在学,而且碧眼黄发的外国人也在认真的学习,几十年来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还涌现出许多十分精湛优秀的古筝创作曲目,人材辈出,技艺水平更是日新月异,远非历代古人所能比拟的。之所以有今日灿烂辉煌的成就,和这一辈辈艺术家诲人不倦、锲而不舍的奋发开拓是分不开的,他们用自己的汗水甚至血和生命浇灌培育了这株古老而又年轻的艺术之花。我们应懂得并永远铭记这一辈辈先导大师们所传授给我们可贵财富的价值。
        然而艺之花,虽光彩耀人,令人陶醉,但仍很娇嫩,需要我们一代代人精心的呵护,需要继续倍加辛勤的培育浇灌,才能葆其灿烂辉煌,永不凋谢。
        因此,认真审视艺发展历程中出现的问题与弊端,是当代人的职责,应当关注和重视,它将是涉及到艺发展与前途大计的事。
        生活在当前信息时代,对于飞速发展的艺所出现的多元性的综合症结能及时得到沟通,采取一些必要的改进,是保证的事业顺利发展的必要措施。每隔几年海内外界同仁能聚会一堂,进行学术交流,是商讨研究的最好形式与条件。同时也谈生意,搞活经济,但前者尤为重要,因此借此机会,就自己多年来一些感受提出和与会同仁商榷,因为笔者不在高等学府任职、任教,才疏学浅,孤陋寡闻,谬误与偏颇在所难免,好在没有什么负担与压力,更无得失可虑,谬见妄说恳望批评。
         一、创作方面
         1.曲要有
        半个世纪以来的曲目创作得到了空前的飞跃,成绩令人欣慰,而且绝大多数作品在继承传统基础上进行了有机的发展,得到界内外人士的好评,并且许多作品也经受了一定时间的考验,事实证明它是成功的,在“古筝热”中发了“光”和“热”。但也有些作品始终没热起来,却冷了下去,渐渐被人忘了,缺乏足够的生命力。早期曲创作
多为人、演奏者们自己沤心沥血创作的,很不容易,还是出了一些力作。近年来的许多热心的专业作曲家涉足曲创作领域,壮大了曲创作的阵容,出了几部较有影响的作品,为艺术整体发展凭添了几分光彩……,界同仁非常欢迎这样的联袂合作,渴望艺因此而臻至创作上的新时期。
         目前创作中也存在着很多不足与令人费解的现象,最为普遍的反映是某些创作曲缺乏“韵味”现象。任何一位高明的作曲家在创作曲时都不能忽视“声”、“韵”并重,以“以韵补声”为上的表现手段,人在评论演奏时有一句口头禅即所谓“味”。你的大作中没能很好的处理这两者间唯妙唯肖的巧妙表现关系,便没了“味”了,这并非是谁硬性规定的法则,它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对音乐感受的一种情结,本民族的审美意识,决非是一朝一暮所能形成,或是瞬息间便能从心中抹去的一种概念。这种熟悉的概念,也正是民族音乐的本源,共同的传统审美意识,它具有强烈的民族个性,它给这个民族以希冀、亲切、温暖、慰籍、神往、力量与振奋,……等等多种多样的梦牵魂萦般的感受。“有味”的曲创作,必须以此为切人口,去把握它,将它恰当的熔人到作品的每个支末,则必然事半功倍。第二届会上作曲家何占豪先生曾在发言中谈到“演奏,左手是灵魂……”,一语道出了“以韵补声”的重要性。作曲者必须深谙演奏基本知识、运指规律,和“声…‘韵”互补之奥妙,并从传统曲、民间音乐、戏曲等艺术领域中汲取养分,使自己的作品更加完美、丰满,更富有“味”,更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情趣。
           2、无调性曲创作
         无调性曲作品的涌现,成为九十年代的一大时髦。专业院校将其视为创作水平的标志和表演技术上的颠峰象征,一时间竞相创制,形成一股时尚潮流。这是一种大胆的尝试。因为艺术其本身是自由的,创作更是如此,曲的创作亦然,无可非议。只不过用什么方法去表现某种内容的题材(这里强调的是运用上的恰当与否),运用什么样的方
法以及如何运用这种方法是自由的,而这部曲能否成为一部无以复加完美成功的作品,才是创作者最为关心和从心里最为企盼的。然而无调性手法在曲创作中的运用,从现在已有的几首作品看来却不是那么令人满意。我们承认,无调性音乐如果运用得当是能达到令人耳目一新的特定效果的。例如交响乐《原始狩猎图》就恰到好处的选择了用无调性表现手法来再现人类在远古时期与大自然进行博斗,以获取生存条件的惊心动魄的场面。音乐语言十分洗练,野性十足,听众犹如面临史前荒野之中,充分感受到粗犷、原始、蛮荒、骠悍……等强烈地震撼感,实在是一部好作品。
         然而近年来,许多运用无调性手法创作的曲,却缺乏像《原始狩猎图》那样的魅力。有些专业院校在特定的演出场合中凭藉其自身条件进行推广,甚至在考级中,将其列为考级必修曲目。从社会认同方面反映来看,很多人在听完这类曲子后说:“我们水平不够,听不懂!”,他们是实事求是的,但也有少部分人说:“很好”、“有新意”、“古筝竟能弹出这样的曲子,不简单!”。诚然,音乐欣赏需要良好的文化修养,并不是人人都懂得音乐的真谛并且认识到作品的真正内涵的。对界同仁来说多数不敢妄说,或出于身份更不愿说“不懂”,正是基于上述原因。只有那些业余学的孩子们个个都“懂”,以能弹奏此类曲目为骄傲,并作为自身水平的标志!就专业院校的本科生,弹练一首这样的作品,也得花上一年半载的时间,方初见成效,偶邀其示范也都推说“好久不弹了……”,很遗憾!
         我们认为曲创作中选用什么调式是手段问题,如何表现其内容与题裁,并达到最完善的效果才是最终目的,如何去选择这种手段与表现方法的最佳组合,是一项很值得我们斟酌的事。在这里我们绝没有对无调性手法在曲创作中的运用有半点责难之意,只是想明确:在艺术表现上无论采取何种手段、方法、素材、组配、形式、构成等,只要能准确恰当的表达创作者拟定的题裁与
内容,便是成功的,否则便难免粘上哗众取宠之嫌。
         3、曲创作的东洋化倾向
         近十多年来许多创作曲,在音乐语汇、句式、音群组合、旋律线的流动、构式等方面都酷似日本曲,甚至是一脉相承。既不是对异国名曲进行移植,却又不是改编,为什么那么认真的追求那东洋风格情调的创作呢!却又为什么要冠以一些极赋诗情画意,十分地道而有中国特色的曲名呢!名实不符。中国书法界八十年代前后有一本颇具影响的“书学”论著《书法罪言》(祝嘉著),书中提到“日本人说中国现在没有人懂得书法,想研究书法要向他们请教。”如此狂妄的说法,令人吃惊,此说,会不会在艺中也得到应验?
        回过头说,日本的文化艺术受着中国哺育和影响,在许多;方面却继承的如此完好,那么地道,又有所发展,确令我辈汗颜,而且它又结合他本民族的文化底蕴、心理素质、社会观、宗教意识及群体审美情趣等诸多方面充分的发展了自己。可以从他们的许许多多曲旋律中,都能听到樱花、樱花……的简单旋律,而且不厌其烦的闪烁其间,形成了日本民族固有的艺术特征和个性,这就是他们那种顽强、自信、自尊的民族意识和精神的体现,什么时候他们都没看轻过自己,处处以大自居,出口则是“‘大’日本帝国”!否则一个巴掌大的小小岛国,既无资源又无土地,再要缺少了这种精神的话,怕早已灰飞烟灭了,更不会成为今日全世界瞩目的经济强国之说了。
        然而我们的创作是在寻根呢?还是仅仅为了尝试或满足某种创作上的欲望、宣泄,还是猎奇呢?
        曾有外国学者说:“你们的古筝不是像日本的‘KOTO’一样吗?”言下之意,是从那里传过来的。日本人竟能将学来的东西保存的如此完美,连唐代开元年间传人日本的唐,还陈列在展览馆之中,而且发展到那么好的地步,使其与他们文化、人文意识交融一体成为他自身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982年日本文化艺术团体曾专程来中国各地寻
求文化的根和源流,惟恐继承的还不够似的。相比之下我们的文化人怕少了这点精神,少了点自信与自尊吧!长期下去怕“大”也能变“小”?
         其实我们的曲创作者们,都是一批极富才华的艺术精英,如果把握好正确的方向,必然能为自己民族写出许多精彩的篇章来。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元文化结构的大国,幅员辽阔,具有悠久的文明历史,在五千年文化历史长河中,可歌可泣、令人振奋的史诗题材,可以说,是谱写不尽的,没有必要急着去拾人“牙慧”,那决不是什么“它山之石”。在中国这块热土上,拥有本民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源泉,应当值得我们去珍爱、去寻求、去写、去开发。
         外国人就非常仰慕这份得天独厚的财富。他们神往,他们追求。例如意大利著名作曲家普契尼在1921一1924年间就谱写了中国题材歌剧《图兰朵》,采用了《茉莉花》等中国民歌素材,进行创作的,享誉世界。现代日本合成器音乐制作家、作曲家喜多郎,千里迢迢,不辞艰辛穿越沙漠,寻古探幽,踏遍丝绸古道,游弋了甘肃、敦煌等西北地区,沿途考察后创作了一批具有很浓郁的中国色彩作品来,如《丝绸之路》、《敦煌》、《古事记》等,很有影响。中华沃土深厚的文化根源,难道还不够我们去写,去创作的吗?隔锅饭真这么好吃吗!正如钱钟书先生《围城》中,那句寓意深刻的话一样“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却想挤进来”。
         4、曲创作应立足民族文化基础之上
         作曲家肩负着极其神圣的职责,他的工作就是为人民与民族创造完美的精神产品,唤起民族的唯美情感。它又相对制约于本民族的审美意识,1:世界凡负盛名的佳作无不如此。柴科夫斯基著名的《1812序曲》就是以俄罗斯民歌《在爸爸妈妈的大门旁》为基线贯穿于全曲,塑造了俄国人民对祖国遭受沉重苦难情感,这基线逐渐扩展成为主题,最终象征大败入侵法军的生动的情景,以格林卡歌剧《伊凡.苏萨宁》中《光荣颂》主题结束,歌颂祖国胜利;还有他的《四季》中的《船歌》等无不取材于本民族的音乐素材;李斯特的全部19首《匈牙利狂想曲》都是以匈牙利民间乐曲为素材写成的,有着深厚的民族艺术性特征,生命力强。
        创作过程正如美学家赵宋光先生《论美育的功能》一文中对“立美”、“审美”的诠释所云:“立美”过程即是“建立美的形式,是主体驾驭客体,创造客体,目的是通过主体审美意识的对象化向人类传送审美意识”,这一创造必须符合该民族的美学原则。“审美”是“对于美的形成的愉悦感受,或对于丑的形式的抵制应答”。
         中华民族具有自己共同的语言,共同文化心理素质,以及社会渊源宗教意识,这一民族群体,在诸多共同因素影响下形成与其他民族的美学截然不同的审美传统,民族艺术特征,这种特殊性却正是世界性艺术组成的一部分,越具有民族性的艺术才越具有世界性。
         曲创作也应在自己民族文化的基础之上寻求最理想的合适切人点,用中华民族最熟悉,最亲切的,最耳熟能详的音乐语言,去写他们能听到自己的心声,所听得懂和最愿接受的作品(这里并非指原始雏形状态的简单之作品,而要在此基础上进行螺旋式理性化上升),它能在人民心中存活,能受到欢迎与推崇的话,便有走向世界的可能性。世
界经典音乐佳作都是从各个不同国度、不同种族中汇流而成的,曲创作要走这条必经之路,才能永无止境。
          二、演奏方面
         1   .演奏技艺和声韵
         近年古筝演奏技艺得到空前的发展,在整个普及层面上得到了一个极大飞跃,极大的丰富了指法、技巧,如双手摇指同步进行、快速行进的指序演奏等各种手段的多样化,无疑丰富了所表达内容的色彩,是很了不起的进步。但在左手弹奏手法丰富了的情况下,却又偏废了“左手是灵魂”、“以韵补声”的基本准则,加之新创作曲中也没很好考虑到这些关系,许多演奏者一味的追求纯技巧表现,尽在快速弹奏上下功夫,而不重视左手吟、揉、按、颤的韵味处理与运用的提高。目前演奏中存在的共同特点:有声无韵、有快无慢、有动无静,这些状况与创作也有一定的联系。普遍演奏杂技成分多于艺术创造,竭力追求演奏中的表面效果,以技惊人为目的。德国古典作曲家巴赫曾批评那些炫技派专家:“它们精湛的演奏确实使我赞叹不已,但是激发不了我们的情感;他们制服了我们的听觉,但满足不了我们的听觉;他们使我们目瞪口呆,但打动不了我们的心弦。”非常精辟的论断。这是对“以情动人,还是以技惊人”的鉴定意见。一个好的演奏表演应当是“情”、“技”兼而有之,才能称得上是完美的艺术效果,偏执一端都是错误的。技法永远是为内容服务的,以此传情,情、技两者融为一体才是最美好的演奏典范。各种高难度、复杂技巧的演奏,对专业训练提高演技,是很必要的,纯属训练水准范畴的另一类练习作品,从内涵寓意上来说,不存任何情感色彩上的东西,是一种纯机械操作,形同设定程序的机器演示,它是缺乏艺术生命力的,高难度技法,由于乐曲的情感发展需要而出现,或华彩部分,为发挥演奏者个人水平的一种展示还是必要的,恰到好处地把握好分寸与尺度是十分关健的,冗长则会令人生厌,或涣散欣赏者情绪,那样则适得其反。这对演奏者来说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2.演奏修养与表现
         许多演奏者,不重视自身文化功底的修养,除了能弹个,对与艺所涉及的其它知识领域几乎茫茫然,就文化而言也是知之甚少,但他们却都是著名的“演奏家”,往往连自己所弹曲目的来龙去脉都说不清楚,曲情及相关的背景知识都未作过详细的了解,从何去准确的表现它呢?著名的歌唱家帕瓦罗蒂说:“独唱音乐会的曲目我需要准备三年,要评论界满意……要使有音乐修养的听众满意……还要使广大的听众满意。”(威廉.赖特《当代歌王帕瓦罗蒂》)这些世界级的艺术家们是那样严肃的对待作品,对待听众,精益求精的再创造,这种认真踏实对待艺术的态度很值得我们学习。
           的流派很多,风格迥异,彼此间的曲式风格、演奏方法、指法都存在着很复杂的差异,很多演奏者没有认真去研究它,了解它的特殊性,因此,对风格性的乐曲表现处理打不到点子上去,自己没有足够的能力区分彼此间的差异,又怎么谈得上准确把握各地区风格性作品的本质呢!
            作为一个优秀的演奏者来说(这里我们且把“家”字摆到一边去),应当首先认真地把有关的知识尽可能掌握得多一些,自己是在哪个流派从艺启蒙的,应立足于其中,多掌握些过硬的曲目,扎实些。尔后,再认真地去学其它流派的优秀曲目,以丰富自己,循序渐进,踏踏实实的累积,细心领会各流派间形成独特风格本质精髓之所在,决不能把自己原先的技法随便替代其他流派类似的演技,很多风格上的细微差异是不能混同的,正是这些细枝末节才构成整体上的风韵各异来,否则便是“南腔北调”或是“千佛一面”,常常听到潮州曲中有河南味,这样的演奏就失去了真切,效果就不地道了。搞演奏的应懂得起码的美学知识,审美准则,否则无法将演奏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其间应当对自己所演奏的曲目认真、细致的剖析,从曲情、背景、作者创作意图去寻求表现方法。要克服心浮气躁,不求甚解的作风,对作品反复揣摩,精细的推敲其每个乐段、乐句乃至每个音符处理的得当与否,这是进行二度创作不可缺少的态度。大凡能这样严肃认真对待演奏的人一定能取得听众、评论界的客观认同。
           近年来音像市场出版古筝资料特多,是好事,宣传了古筝,大潮之下鱼龙混杂,许多碟版或带子都冠以“国乐精品”“名人名曲”“古筝传奇…“古筝经典名曲”等等,还嫌力度不够,署名日本某某录音大师真空管录制,可以说弹得好,录得好,录得精细,高保真产
品,有的还有“发烧天碟”字样,打开看看介绍则更是妙不可言,几乎所有碟版演奏者都“国宝”级大师,想来“此曲只应天上有”!但听后,十分扫兴,懊恼,真正的精品少得可怜。曾听了王中山的《溟山》一款CD,介绍还本本份份,演奏出色,录音水准虽不是太上档次,但很实在,没有过分的商业炒作。以上的一切,反映了界不少朋友,难耐求实、探索的寂寞,不愿做十年磨一剑的切实工作,将自己的“精品”做得更“精”一些,不要利用商业炒作去抬高自己,弄得不好会把自己给炒“糊”了。急功近利之心太切,对自身的艺术修养是极为有害的。
         八十年代以来界盛行一种署名名方式,即:某某曲、某某演奏谱。在民乐界有此类事,然而界特盛,而在洋乐中倒还没有看到,什么贝多芬曲,某某演奏谱,德彪西曲,某某某演奏之类的事发生,不客气的说,这与剽窃又何异!既不是改编,又不是合作,仅仅是弹弹而已,竟连考级也选用这样的版本,这种做法是很不应该的。中国人素来自称是礼仪之邦,最讲德行,推崇格调至上,为什么还不如外国人修养呢?从事艺术事业的人,更应重视自身德行的端正,德、艺兼备是塑造自我形象的前提。我们所熟悉的哪一部外国名曲,不是经各国大师们演奏过的,数不胜数。他们何尝没有倾注过自己的体会与心血,不断融人曲中,很多作品的内涵与境界,都比原创者设计的要求更丰满,更神采可鉴,效果更出神入画,但谁也没把自己的名字写上去。当然,这观点的提出,让部分人很不舒服,受点震撼,将有助于我们以更严肃的态度去对待艺术,由此倒要捡块“它山之石”来,以正我们的治学风尚。
           许多古筝经典代表曲目的CD或磁带,经某些演奏者改得面目全非,但也并没有因此而使曲子更加精彩起来,不过这倒没标上某某人改编的字样。凡此种种我们觉得,这是不懂得尊重前人的成果,缺乏足够的修养,对艺术极不负责的做法,这种音响制品在信息时代传播极快,范围广,影响大,导致正、误混淆。因此那些成了“家”的人,应格外谨于言而慎于行,因为你们的举手投足都会有影响的。
          演奏上的浮躁、浅薄、轻率也是演奏中常常遇到的现象,乱加花加点,特别是那些非潮汕地区的人,演奏潮州曲、客家曲时,板前花是信手拈来,板眼倒置,点、吟、按、颤无轻无重,指法错误到随处可见的地步。然而,他们自我感觉良好,如果都是些业余演奏者所为,倒还情有可原,可很多都是吃专业饭的是赫赫有名的人物,为什么不虚心些,自费去广东潮州找个老师好好认真进修一下呢!
  &
总页数:2   1  2    

上一篇:学习古筝---心情   下一篇:乐器销售中,老师收回扣合理吗?
【刷新页>【加入收>【打印此> 【关闭窗>
 
古筝培训|古筝培训班|贵州古筝培训|贵阳古筝培训|陈玉莲官网 © 2008-2010 版权所有 黔ICP备11001193号-1
邮箱:guzhengpx@qq.com 电话:13595081010  地址:贵州师范大学
技术支持:散客时代
贵公网安备 520102020039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