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莲官方网
会员  密码     
古筝资讯
信息搜索
关键字:
范 围:
首页新闻中心 古筝美文
 
新世纪回眸筝艺历程及其反思
    点击数:4225    更新时间:2009/12/20 21:37:57    收藏此页

nbsp;         记得,曾读过周延甲先生等好几位同仁有关花指、刮奏等方面的专门著作,研究人微,颇有见地,的的确确是一门学问。而今,在某些已出版的“精品”古筝版片中,常常听到不堪入耳的刮奏、花指,根本无美可言。这些演奏者在公开的舞台上表演也是如此,他们根本不懂得这门学问,随意刮来刮去,以造声势,如同筷子刮搓衣板一般,令人难以忍受,无丝毫艺术修养可言,很多听众误认为演奏“大概就是这样刮来刮去吧!”这种轻率、毫无修养的演奏表演,有损于古筝的美好形象。我们这辈人,从各方面去提高自身的素质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我们肩负着为人民提供美好的精神感受和具有美学价值的精神产品的责任,首先自身“立美”能力是否能够达及是至关重要的。
          3、表演动态与乐曲
          八十年代起舞台演奏表演提倡要投入
些活泼、洒脱,要有形体上的流动,专业团体、院校都非常重视这一点,演唱、器乐演奏都非常讲究这样的表演动态,不论是什么样的曲目演奏,都必须有相应大幅度动作相伴,但动作不外那么几套,因人而略有差别,每弹一弦都要猛抬手,轻轻收起或闭上眼睛,若有所思,或是蓦然,寒噤般的一抖,小快板上,头立即随节奏左右摆动……或是身体荡漾,宛若舟摇。其形体动作远远超出实际的演奏音响效果,有的演奏者那种自我陶醉、自作多情的扭捏作态,令人浑身起鸡皮疙瘩。指挥家王甫建的《朴实无华方为美--对民乐表演中的一些问题的看法》一文中指出“某些器乐演奏者在民乐表演中过分地追求外在的表演效果,在与音乐无关的形体动作上哗众取宠,都是在音乐韵味之形与神关系上处理不当,缺乏分寸感与适度感的结果”,音乐作品给人以音响的美感上的愉悦,不是完全靠表演者形体动作而达到愉悦听众,表演动态是因表演者对乐曲专注投入时,因情而发,必然相得益彰,贴切、自然、和谐,有助于整体表演效果的体现,是可取的。反之会破坏演奏效果,使作品失去原有的光彩,所以要在分寸感和适度感上下功夫,使作品能形神统一,更具感染力。
              4、风格性演奏与修养
          素来说学什么,象什么。演奏中同样存在这个道理。风格是什么?是各个时期间,各地域间、流派间、不同演奏者、不同师承渊源间演示方面的差异,便是形成风格的内容,风格性乐曲构成了一个五彩缤纷的艺术园地,对演奏者来说是必须认真探索学习的,否则在我们演奏中便很难将其准确地运用娴熟,感人肺腑,那些风格性很强的乐曲特色就无法表现得有声有色。失去了风格的作品就什么也不是了,也失去了感染力,这样的演奏是不成功的。例如我们在学习潮州曲的时候应懂得它的指法、运指规律,要领会方法、板式结构、调式、记谱方法,当地通行的习惯专业术语,名称等都要了解,什么叫轻六、重六、活五调,二四谱与常用记谱方式有何关系等,演奏上有哪些讲究,又如学习河南曲又该掌握一些什么?风格上要抓住什么主要特征,摇指、游吟运用规律,它的4、7音高与其它地方曲目有什么区别,音群组合的要点……秦、浙派曲风格上应强调什么,差别何在等。诸如此类风格学问十分复杂,不沉下去用心去认真钻研,很难将自己所演奏的曲目表现得恰如其分,就体现不了那些多彩浓郁的风格特质。许多青年演奏者不重视这方面的学习和深入研究,是不能提高自己的演奏水平的,表演决不会动人的,缺乏魅力,而这方面的修养也决不是靠一时半会就能拥有的素质,艺术素养的升华是个长期的积淀,不懈的努力是根本。
         三、乐器制造与改革
         1、乐器制造是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各地都出现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古筝生产厂家,器制形成了一定的行业标准,弦制也大致规范起来,形制上东南沿海一带在一定程度上仿效上海。海内外需求也在飞速上升。近二十年来,专门从事古筝生产的厂家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一片生气盎然。从总体上说,各家产品在目前还能适应发展的需要,但没有什么合乎音乐要求的精品。固然,有价值几万元的,但充其量也只能视为工艺品,从纯音乐器制上来说是非常欠缺的。近半个世纪以来,演奏技巧高速发展,而制作还没上升到一个理性阶段,这对矛盾慢慢会发展到相互牵制的地步,演奏技艺的飞跃必然对乐器提出更高更完美的要求来。但目前从各地生产的产品来看,十分重视外在装璜,恰恰在音质、音色上下的工夫不够,对发音机理都没花大气力,造成高档与中档产品音质上并没有明显的区别,音色、音质、音量的均衡性、一致性都是不太理想。有的厂家怕柱跳,便刻意加大的弧度,像一张弓似的,弹奏手感僵硬,音梁设计不当,每台古筝都有一两个狼音(木音),只不过各家程度不一罢了。听说有老师给学生把调到最佳状态,收费便加倍。其实说穿了就是将柱避开音梁,避免发出讨厌的“狼音”而已。现在的古筝生产,大家都认为较其它乐器省事、简单,且利润丰厚,故从业者颇多。因此,一时间泥沙俱下,劣质产品越来越多。诚然,就是简单钉个盒子,绷上21根弦也一样响。如今,本着这种想法,而发了财的人大有人在。
          的制作与演奏技巧是火车的两条轨,应当同步向前延伸,因此生产厂家在音色、音量、音质过度的一致性工艺方面必须拿出更高的标准来,以适应发展的要求,不要再满足于厂与厂之间在低档次上和低价位上搞竞争,只要有点利就干,这种不负责任的竞争,最终结果只能是使质量低劣,名声扫地,害人终害已。“要想马儿好,又要马儿少吃草”的心理使有些人采用替代手段,从各方面精打细算……,再则,便是偷工减料。其实,任何一个产品的成本和价格都是成正比的,超出这个衡定比例后,如果还有人能做的话,顾客就要慎重考虑,是否上当了,绝对没有低于成本的赔本交易。更何况是工艺性很强的乐器呢?乐器的价值不可能是单一的由材料费用所决定的。其中还涉及到许多时效处理问题。如古筝制作在重复调试上所耗费的工时,不是一般木制品所能比拟的,它的价值最终将在音质、音色、音量、和谐等品位上得到体现。对这些品位的要求审定,难度就更高、更细腻,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制作这种上品味的,各方面付出都很大,因此价格不会很低。现阶段古筝生产无论从程序、工艺的精细程度来说,只是处于低级阶段,和国外专业乐器制作相比,就显得太粗陋了。现在古筝生产根据选材定价,如红木是什么价,螺钿是什么价。而不是按音色品味定价,显然是不合理的。因为乐器的音质不是由好材料,做工的粗细所能决定的,作为乐器定价格,应当在生产好的琴中,通过试音、试奏分选出高、中、低档次来,尔后分别根据不同档次决定不同装璜油漆艺,再以档次论价。以往凭工艺装璜或材料品位来定乐器身价的做法,无疑是不科学的,不是合理的乐器价值观,而是纯粹家具生产经营模式。在古筝生产经销中运用这样错误的价位定式,将不利于提高产品的水平与品味。质量的检验过程将通过客户的使用得以实现,而这种定价方式使指导和改进生产的反馈作用完全无法体现出来。目前所谓的质量问题主要是看面板,底板开不开裂,纹理如何,脱不脱胶,有无节疤之类。实际上对乐器的检验远远不是这个概念所能认定的。这种不合理生产方式应当得到彻底的改变,才能逐步提高乐器的品味和性能。
           2、尽管古筝发展和普及如此之快,但绊脚石仍然是古筝本身--的转调问题。虽经许多有志于改革的同仁,多次对其进行不懈的努力改革,但至今还没寻得很理想的方案和彻底解决这一难题的好产品来,一天不解决此项困难,古筝在民族音乐舞台上就没有合适的位置,它就不能和其它器乐进行轻松愉快的合作,这点大家都很关心,但也非常困惑,我们坚信世界上没有解决不了的事,这只是个时间问题。
        以往转调有两种渠道为基本原理:A、截弦式结构;B、张力式结构。各有利弊,无论取哪种形式的转调结构,最关健的问题是传动机构的精确程度。很多研究者都把视线集中在截弦原理的设计结构上,认为是最有前途的解决方式。至于用什么方式去解决,最重要的是要得到两方面的保证,才能在使用中推广:A、转调后的精度、还原性、音准确度;B、调式串换为任何一个新调后,其手感要求不变,或改变程度不超过演奏者正常的适应度为佳。这是古筝艺术中的一项“世纪工程”,它的解决与否,是古筝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希望有实力的经营厂家,肩负起这项世纪的重任。一旦解决,也将揭开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前景,有些厂家不惜重金,邀请专家、学者们召开产品评比会,抢着买“名份”,倒不如将其款项作为新产品的开发费用,可能收益还要大得多。而且,为古筝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华夏的人都会感谢你们的。另外一个设想,由某个会或团体,或个人牵头,向海内外有志于关心业的朋友募集资金,聘请优秀的机械设计工程人员,搞上一年半载,深信一定能得到圆满的解决,从而结束古筝不能转调的历史,在民族乐器舞台上获得自己应有的位置。呼吁海内外热衷古筝事业的同仁与朋友们,携起手来关心这项工程吧!
          结束语
          是一宗古老的乐器,有着悠久的历史,却又充满了生命力。在创作、演技、器制等方面具备着永恒发展的潜在力量,因此说它既古老又年轻,是民族乐器大家庭中最有前途的成员,愿界同仁共同关心这株奇葩的健康成长。要讨论的内容远远不止这些,诸如教学中两性比例失调,造成这门艺术女性化的现状(91年曾专题讨论过。这里不再赘叙了),对艺发展倾向的引导,普及教育素质问题,考级中的弊端与不足等方面,很难尽其所言。
         整个时代大变革期间,事物变化极快,很多变化是猝不及防的,认识能力很难适应迅变的形势,因此我们许多看法与说法是否有点“杞人忧天”,过当之处望赐教诲。
总页数:2   1  2    

上一篇:学习古筝---心情   下一篇:乐器销售中,老师收回扣合理吗?
【刷新页>【加入收>【打印此> 【关闭窗>
 
古筝培训|古筝培训班|贵州古筝培训|贵阳古筝培训|陈玉莲官网 © 2008-2010 版权所有 黔ICP备11001193号-1
邮箱:guzhengpx@qq.com 电话:13595081010  地址:贵州师范大学
技术支持:散客时代
贵公网安备 520102020039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