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莲官方网
会员
密码
网站首页
培训中心
古筝资讯
古筝产品
古筝教学成果
学员风采
古筝曲集锦
古筝资料
联系我们
古筝资讯
古筝资料总汇
玉莲及古筝名家照
古筝资讯
古筝乐谱
上海音乐学院考级筝谱
中央音乐学院考级筝谱
王中山资料
古筝教程
古筝名家简介
古筝论文
学筝指南
音乐知识总汇
古筝美文
贵阳古筝班招生信息
艺术高考专栏
博雅轩
古筝问题解答
新筝课堂
古筝考级
小红花公示
信息搜索
关键字:
范 围:
-请选择-
产品
新闻
首页
新闻中心
博雅轩
琴道文化与乐教理想(3)
点击数:2245 更新时间:2010/3/10 0:06:55
收藏此页
自“琴乐”出现的第一天起,它便参与了人类的历史文化创造活动,以各种各样的音乐形式开辟了广阔的美善合一的艺术主体世界,从而滋润了无数的心灵,陶冶了无数的人格,点化了现实世界,移易了社会风气,展示了一个丰富充沛的情感天地,建构了一个深邃幽弘的精神境域。但有必要强调的是,无论情感的天地或精神的境域,甚至宇宙间的一切生命存在,在中国人看来,都有必要依据能够涵盖万物并使其调适畅遂的“中和”精神,来加以培养、润朗、化育或提升,使每一生命存在及其所展示出来的人文丰姿,都无不具有“性絜静以端理,含至德之和平”的欣荣景象。琴道发展的根本路向就是“致中和”,以“中和”的精神总摄一切存在,开出“极高明而道中庸”的既超越又日常的意义世界。至于“文”“质”相宜则是最基本的要求,“乐而不淫”、“衰而不伤”当为最根本的原则。透过古琴艺术及古琴艺术实践背后的人格精神,我们不难看到尚有一个更广大的人文化的世界。艺术精神与文化精神本质上是联为一体的,二者之间完全可以作出一种诠释学上的相互解读。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们才认为古琴琴艺不仅蕴含着中国人的艺术追求和美感理想,而且也展示了中国文化和平中正、广大高明的人生理想和价值精神。
从孔子开始,中国人就强调生命成长和人格提升的重要,把“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人,游于艺” (注:参见《论语·述而》,见刘宝楠《论语正义》,《诸子集成》(第一册),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137页。)作为人生全面发展的价值根据。“道”、“德”、“仁”、“艺”都可以在生活世界中落实,也都应该具化为人的存在状态和生活方式。完整的生命存在和健全的人格发展,离不开“道”、“德”、“仁”、“艺”四个方向的价值追求,但最高的精神超越和实存境界仍是“游于艺”的境界,孔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注:参见《论语·泰伯》,刘宝楠《论语正义》,《诸子集成》(第一册),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160页。)之说,便清楚地点明了这一点。无论“诗”、“礼”或“乐”,都是培养君子的人格必不可少的环节。“诗教”的根本即在于可以吐属抱负、显发性情,学诗乃是吟咏性情、表达心志的最好方法。学“礼”则使人进退有节,把握好交往行为中的分寸感或妥适感,确保人文活动的正确性和合理性,维护人格的独立和尊严,背后的精神也是人生必不可少的人间亲情与温情,因而“缘情以制礼”必须成为“礼”文化的一大根本原则。“乐教”的目的更是要澡雪精神,发抒心曲,沟通人类心灵,谐和人类情感,所以进入“乐”的境域才算“学”的完成,也才算“教”的成功。“诗教”可以使人温柔敦厚,“礼教”可以规范举止行为,“乐教”能够转化身心习气。尤其在仪式活动中,更是“诗”、“礼”交映,“礼”、“乐”互显,表现一种非常强烈的实践性力量。孔子特别赞叹曾点“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注:参见《论语·先进》,刘宝楠《论语正义》,《诸子集成》(第一册),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257页。)的人生理想。这是人的真实性情的自然流露,也是“大乐与天地同和”和谐生命的实现,更是“游于艺”超越精神的现象学描述。有趣的是,道家也极为重视“游”的精神,《庄子》开篇即是《逍遥游》。《在宥篇》则说:“浮游,不知所求;猖狂,不知所住。游者鞅掌,以观无妄。” (注:参见《庄子·在宥篇》,见王先谦《庄子集解》,《诸子集成》(第三册),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66页。)儒、道两家都强调“游心”的广大与高明,都把与天地同体浩然流行视为人生的最高境界。只是儒家的“游”必须以“志道”、“据德”、“依仁”为前提,透过“善”与“美”统一的境遇,人才能在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中优游自如。儒家用艺术的方式给生命和存在以意义。存在的意义可以通过存在论的体验来领会,也可以通过知识论的认知来把握。所谓“游”便是同时领会和把握存在的艺术性和现实性,是既“超越”又“在世”的“游”,“极高明而道中庸”的“游”,使现实审美化和人性化的“游”。而道家的“游”则是“超越”而又“超脱”的“出世”的游,“出于四海之外”的“游”,“仙仙乎归矣”的“游”,凌空步虚、遗世独立的“游”,在天地间飘然高举、纵横驰骋的“游”。即使道家要“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但最后仍要“相忘乎江湖”,“相忘乎道术”,像广阔大海中的鱼一样,自由自在地“逍遥游”。
总页数:
1
1
上一篇:
琴道文化与乐教理想(2)
下一篇:
琴道文化与乐教理想(4)
【刷新页>
【加入收>
【打印此>
【关闭窗>
古筝培训|古筝培训班|贵州古筝培训|贵阳古筝培训|陈玉莲官网 © 2008-2010 版权所有
黔ICP备11001193号-1
邮箱:guzhengpx@qq.com 电话:13595081010 地址:贵州师范大学
技术支持:
散客时代
贵公网安备 520102020039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