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莲官方网
会员
密码
网站首页
培训中心
古筝资讯
古筝产品
古筝教学成果
学员风采
古筝曲集锦
古筝资料
联系我们
古筝资讯
古筝资料总汇
玉莲及古筝名家照
古筝资讯
古筝乐谱
上海音乐学院考级筝谱
中央音乐学院考级筝谱
王中山资料
古筝教程
古筝名家简介
古筝论文
学筝指南
音乐知识总汇
古筝美文
贵阳古筝班招生信息
艺术高考专栏
博雅轩
古筝问题解答
新筝课堂
古筝考级
小红花公示
信息搜索
关键字:
范 围:
-请选择-
产品
新闻
首页
新闻中心
博雅轩
琴道文化与乐教理想(2)
点击数:2136 更新时间:2010/3/10 0:08:07
收藏此页
古琴虽然是人的“作品”,但从“万物一体”的角度说,或者从中国文化的视域看,仍然是“道”而不是“人”,才是古琴的存在论依据。人虽然不是古琴的存在论根据,但古琴及内涵于其中的“道”的意义,却只向人显现或展示,要通过人来领悟和体会,不能离开人的“人文性”活动,尤其人的交往性“理解”和“沟通”活动。与动物只有演进自然史不同,人文活动必然有自己的“历史”。而古琴作为人的“作品”,自然也可以追问它的起源,考察它的流变,于是它也拥有了自己的“时间性”和“历史性”,成为人文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中国人长途跋涉的“心路历程”,以无数的缘聚缘散的方式演绎出丰富的文化事象,开启了人世间追求精神超越与心灵自由的艺境般的光明。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之所以千古流传,一方面说明音乐艺术需要通过欣赏者(他人),才可能在历史文化中保存和流传,从而成为历史文化中的真正存在。因此,历史也可说是不断创造和保存以古琴音乐为代表的艺术精神的历史,是历史性的人群不断丰富和发展古琴及其他优秀精神文化的历史;另一方面,它也代表了中国士大夫知识分子追求“知音”的文化努力方向,因为在中国人看来,音乐的意义只向能欣赏它的人呈现,只为与
演奏
者同发于一境界的欣赏者和理解者打开,甚至只为“知音”而存在。聆听不仅是听见了它的“声音”,更重要的是“理解”了它的“意义”。伯牙与钟子期正是在音乐艺术上同发于一境界的典范。他们不仅以
演奏
与聆听的方式实现了音乐的存在,而且也完成了活生生的精神生命与心志情感的“交流”。这种“交流”不仅是以理性为中心的理解性“交流”,而且更是表征心志意向的情感性“交流”。“交流”并不局限于人的世界,甚至可以扩大到其他一切“有情”生命。《荀子·劝学》便说:“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注:参见荀况《荀子·劝学》,见王先谦《荀子集解》,《诸子集成》第二册本,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6页。)音乐既然能够为一切知觉现象的存在所感知,也就有可能产生感应或感通的效果。这是对音乐不可思议力量的赞叹。虽然我们不能说“流鱼”、“六马”就是“知音”,也不能说它们就“理解”了音乐的“意义”,但我们却必须承认它可以“听”到琴瑟的“音声”,能够从中获得与本能性的生命节奏相应的“快感”。果如此,则具有灵性心灵和生命的人,他的精神世界和情感天地,又怎能不为音乐所撼动,不在音乐中“移情”忘我,并在强烈的共鸣中呈现率真的“天性”和本真的“性情”呢?嵇康《琴赋》便说:
“性絜净以端理,含至德之和平,诚可以感荡心志,而发泄幽情矣。是故怀戚者闻之,则莫不懔惨凄,愀怆伤心,含哀懊咿,不能自禁。其康乐者闻之,则欨愉欢释,抃舞踊溢,留连澜漫,嗢噱终日。若和乎者听之,则怡养悦愉,淑穆玄真,恬虚乐古,弃事遗身。是以伯夷以之廉,颜回以之仁,比干以之忠,尾生以之信,惠施以之辩给,万石以之讷甚。其余触类而长,所致非一,同归殊途,或文或质,总中和以统物,咸日用而不失,其感人动物,盖亦弘矣。”
总页数:
1
1
上一篇:
琴道文化与乐教理想(1)
下一篇:
琴道文化与乐教理想(3)
【刷新页>
【加入收>
【打印此>
【关闭窗>
古筝培训|古筝培训班|贵州古筝培训|贵阳古筝培训|陈玉莲官网 © 2008-2010 版权所有
黔ICP备11001193号-1
邮箱:guzhengpx@qq.com 电话:13595081010 地址:贵州师范大学
技术支持:
散客时代
贵公网安备 520102020039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