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莲官方网
会员
密码
网站首页
培训中心
古筝资讯
古筝产品
古筝教学成果
学员风采
古筝曲集锦
古筝资料
联系我们
古筝资讯
古筝资料总汇
玉莲及古筝名家照
古筝资讯
古筝乐谱
上海音乐学院考级筝谱
中央音乐学院考级筝谱
王中山资料
古筝教程
古筝名家简介
古筝论文
学筝指南
音乐知识总汇
古筝美文
贵阳古筝班招生信息
艺术高考专栏
博雅轩
古筝问题解答
新筝课堂
古筝考级
小红花公示
信息搜索
关键字:
范 围:
-请选择-
产品
新闻
首页
新闻中心
古筝论文
论《故乡行》的艺术特色
点击数:2410 更新时间:2010/3/18 23:40:44
收藏此页
《故乡行》是王天一先生创作的一首东北地方风格浓郁、音乐个性突出的大型
古筝
独奏曲。此曲旋律优美动听,音乐情感浓烈,表现内容丰富,问世后在音乐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它已经作为中国
古筝
名曲入选了《中国
古筝
名曲荟萃》,作为十级曲目入选了《中国
古筝
考级教程》,作为重点讲解曲目入选了《
古筝
教学法》和《王天一
筝
曲选讲》。青年
古筝
演奏
家王昕阳多次获得全国
古筝
冠军,均将这首曲目作为重点参赛曲目。《故乡行》多次获得全国器乐大赛的创作一等奖,制成音乐电视片获奖后,在各省市电视台播出。
《故乡行》能够获得优异的创作成就,这与《故乡行》所具有的艺术魅力是分不开的。王天一先生凭借深厚的艺术功底,独到的艺术观察力和他对生活的无限热爱,赋予了这首曲目鲜活的生命力。纵观《故乡行》的创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
一、题材重大,主题深刻
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方方面面都有长足的发展,祖国统一大业一直是亿万人民关心的大事,他们都在以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对祖国早日统一的强烈渴望和美好祝愿。王天一先生身为政府官员,怎能对此无动于衷呢!他在《故乡行》中通过对海外游子思乡盼归的急切心情及看到港、澳回归后所发生巨大变化产生的激动心情的描绘,表达了港、澳、台地区人民渴望回归的强烈愿望。王天一先生通过几分钟的
古筝
曲目反映了几百年的大主题。
现在香港和澳门都已经顺利回归了,我们仍以同样的心情企盼着宝岛台湾的顺利回归。这个主题仍然重要。有多少中华学子远隔重洋在外求学,他们希望回到祖国的怀抱,为祖国的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我们的祖国以博大的胸襟在盼望着游子的回归。《故乡行》充分体现出王天一先生高尚的艺术节操和强烈的爱国热情。
古代很多文人墨客都以他们高尚的品德和对生活的热爱写出了一些千古流传的名词佳句,而这些名句又大多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王天一先生创作的《故乡行》也将会在历史上留下印记。
二、内容丰富,情真意切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高悬中天的明月,勾起了游子怀恋故土、思念亲人的伤悲,心酸的往事打开了游子情感的闸门。当游子踏上回归故里的旅途时,心情无比兴奋,一路上所见所闻,使游子激动不已。身归故乡而不识故乡的游子,被家乡的巨大变化所震惊,心潮澎湃,起伏难平。
引子乐段旋律激烈火爆,从连续的几个下属音到主音的逐步解决和由慢及快的间隔性同音连奏音,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一个海外游子思念家乡的惆怅心情和急切盼归的激动心情。正所谓“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作者对这具体生动、细致感人的场面的描绘,给此曲旋律的发展营造了一个良好的音乐氛围。
主都乐段对音乐主题的层层深化,逐步把此曲旋律推向高潮。音乐主人公对酸楚往事的回忆,委婉细腻,优美动听,如诉如泣,悲悲切切;踏上回归旅途的游子心潮起伏,激动不已对游子看到家乡的巨大变化和家乡人民欢迎游子回归的场面和心情的描绘,作者运用了典型的东北秧歌的艺术风格,人们敲锣打鼓、欢天喜地的热烈场面被刻画地真真切切,仿佛让人置身其中,在民族乐器中融入典型的民族风格。王天一先生曾经说过:“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的民族文化,恰恰是人们容易忽视的最有价值的东西。”据此,可以说:“民族中的民族”也是此曲的一大特点。
把旋律的高潮部分安排在此曲的结尾,是此曲的又一大特点。尾声乐段的旋律充满激情,与引子乐段的火爆热烈相呼应,这种旋律发展趋势含义深远,回味无穷,仿佛一个影视画面通过人们的感官进入大脑久久不能消失,给人以震憾。
三、技巧创新,匠心独运
王天一先生在创作《故乡行》的过程中不仅创造出许多优美动听的旋律,还创造出许多崭新的
古筝
弹奏技巧。这是王天一先生对
古筝
曲目创作和
古筝
演奏
发展做出的贡献。这些新创弹奏技巧经过实践检验,大大地增强了
古筝
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这些技巧能够在一些音乐细节上润色上光,使自然流畅的旋律不断涌现出精彩的闪光点。
第一,《故乡行》成功地运用了起身砸摇和起身砸扫摇技巧。起身砸摇和起身砸扫摇是起身弹奏动作加砸摇和砸扫摇弹奏技巧的一种综合
演奏
法。这种弹奏方法气势恢弘,姿态优美,能极大地提高乐曲表现力,对深刻地揭示乐曲主题,充分地表现乐曲内容,增强
演奏
效果和感染力,有着其它技巧不可替代的作用。
起身砸摇和起身砸扫摇的弹奏方法是:在实施砸摇和砸扫摇之前,要有较大的起身动作,然后在起身复原中进行砸摇或砸扫摇的弹奏。也就是说,在砸摇和砸扫摇之前,弹奏者的腰部带动臀部起身离座到适当高度,在起身的同时,右手扬起至眉等同高度,在起身复原的同时,右手下落,进行砸摇或砸扫摇的弹奏。
一般地说,弹奏动作服从于弹奏技巧,弹奏技巧服从于音乐效果,情感投入要符合表现乐曲内容的需要。起身砸摇和起身砸扫摇力求达到的音乐效果,就是展现出游子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惆怅心情和盼望回归渴望团聚的急切心情。在需要抒发这种情感的地方,王天一先生大胆地创造并使用了起身砸摇和起身砸扫摇。
器乐
演奏
与歌曲演唱相比较,器乐
演奏
不如歌曲演唱表达的直观。歌曲可以通过语言引导人们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而器乐
演奏
只通过旋律表达思想感情。虽然音乐是一种没有国界的语言,但要让更多的人像理解语言一样理解音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故乡行》中起身弹奏真正做到了:“声情并茂,声形并茂”,即使不懂音乐的人都能感受到音乐主人公的急切焦虑的心情。对
演奏
情感的要求,王天一先生早就有理论阐述“用手弹谱乃为
筝
匠;用心弹情则为
筝
家”。王居野先生也有过理论概括:“情曲交融方入佳境,心手合一始达妙音”。在唐代的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对琵琶女在弹奏之前先酝酿情感就有这样的描述:“转轴拔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就是说在琵琶女调弦时就已经有了情感,因此在琵琶女弹琴时才能“弦上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一曲终了引发白居易这样的感叹:“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可见,琵琶女情感的投入对她
演奏
的音乐效果是起决定作用的。王天一先生是用情创造了起身砸摇和起身砸扫摇,又用这种弹奏技巧来充分表现情感。没有起身砸摇和起身砸扫摇,这首曲目的情感就没那么浓烈,音乐形象不会那么生动,音乐个性不会那样突出,音乐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我们可以说,《故乡行》运用的这种新创高难技巧,是能让人广泛接受的,是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是“演”和“奏”的完美统一,是“形式”为“内容”服务的充分表现。
第二,《故乡行》在原颤弦的基础上成功地开发运用了后起颤弦、摇后颤弦和摇颤颤后颤弦后起颤弦和正常颤弦的根本不同点在于颤弦的时间掌握。正常颤弦是按先弹后颤的原则,右手将
筝
弦拔响后,左手颤弦指随之在弹响的
筝
弦上进行颤动;而后起颤弦则是右手将
筝
弦弹响后,略等片刻,大约在所弹奏音符已近二分之一时值时,左手颤弦指再在弹响的
筝
弦上进行颤动,直至此音结束。
摇后颤的弹奏方法是,将要摇奏的
筝
弦摇响后,逐渐加大摇奏力度,最后在最强音上结束摇弦的弹奏,随着摇弦弹奏的结束,右手迅速抬起,左手“三指”迅速在所摇的
筝
弦进行颤动。摇颤颤后颤的弹奏方法是,将要摇奏的
筝
弦摇响后,左手“三指”进行颤弦,在逐渐加大摇奏力度的同时,左手加大颤弦力度和频率,最后在最强音上结束摇弦弹奏,随着摇弦弹奏的结束,右手迅速抬起,左手“三指”继续大力度、高频率在摇后的
筝
弦上进行颤动。
这些颤弦技巧充分发挥了
古筝
这种乐器自身的特点,极大地提高了
古筝
的表现力。与钢琴、小提琴的
演奏
比较起来,钢琴可以改变音的四种特性中的强弱及长短;小提琴可以改变这四种特性中的强弱、长短及音高;
古筝
则可以改变强弱、长短、音高及音色的四种特性。在《故乡行》中后起颤弦、摇后颤弦等弹奏技巧的运用,使弹奏出的音更加柔和细腻,委婉动听,对表现抒情主人公复杂矛盾的真实情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三,《故乡行》成功地运用了抓四点弹奏技巧。
抓四点是王天一先生新开发的大抓弹奏与四点弹奏相结合的综合技法,其具体弹奏方法是,右手完成八度抓弹奏任务后,食指马上回拢捏住大指假甲根部,五指呈半握拳状,在腕部的带动下,大指假甲尖托劈托托
筝
弦。这种弹奏技巧热烈火爆,活泼欢快,气势恢弘,有力度,有气势,节奏感鲜明,能充分表现出音乐主人公看到家乡巨变的激动心情。这与各种颤、按、推、揉技巧的音乐效果形成强烈对比,构成了《故乡行》突出的音乐个性和鲜明的音乐形象。
《故乡行》还成功地运用了很多由王天一先生新开发的弹奏技巧,比如后切入、出弦定格、起身和弦颤、下滑颤弦、摇弦按颤滑弦、四指分摇同奏等等。这些新技法的开发运用,为
古筝
艺术园地增添了绚丽的艺术花朵。
综上所述,《故乡行》选择了一个非常好的创作题材,突出了一个非常深的社会主题,贯穿了一种真实的情感,博采了众多乐器之长,调动了多种艺术表现手法,体现了作者的开拓创新精神。这些,使《故乡行》体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并跨入中国
古筝
名曲行列。
总页数:
1
1
上一篇:
解析古筝艺术先进性的基础
下一篇:
走 近 古 筝 艺 术 教 育
【刷新页>
【加入收>
【打印此>
【关闭窗>
古筝培训|古筝培训班|贵州古筝培训|贵阳古筝培训|陈玉莲官网 © 2008-2010 版权所有
黔ICP备11001193号-1
邮箱:guzhengpx@qq.com 电话:13595081010 地址:贵州师范大学
技术支持:
散客时代
贵公网安备 520102020039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