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莲官方网
会员
密码
网站首页
培训中心
古筝资讯
古筝产品
古筝教学成果
学员风采
古筝曲集锦
古筝资料
联系我们
古筝资讯
古筝资料总汇
玉莲及古筝名家照
古筝资讯
古筝乐谱
上海音乐学院考级筝谱
中央音乐学院考级筝谱
王中山资料
古筝教程
古筝名家简介
古筝论文
学筝指南
音乐知识总汇
古筝美文
贵阳古筝班招生信息
艺术高考专栏
博雅轩
古筝问题解答
新筝课堂
古筝考级
小红花公示
信息搜索
关键字:
范 围:
-请选择-
产品
新闻
首页
新闻中心
古筝资讯
搜寻宝鸡的周秦雅韵
点击数:2518 更新时间:2009/8/27 11:02:11
收藏此页
人杰地灵的宝鸡继续着周秦的辉煌。
密集的楼群和滚滚车流无法掩盖镌刻在山川草木上的历史,更无法抹去徜徉在人们心灵深处的那一缕周秦文化的清流。在手机、私家车、互联网、快餐店、大商场和现代物流构筑的城市里,似乎一切都那么浮躁和迅速,但如果你留心一下,就会发现在喧嚣背后,仍会听到历经千年依旧弹奏着的周秦雅韵,看到这个高速发展的城市的文化之魂。
古 琴
两三竿竹倚在“岐山琴社”的门口,这是地处市区闹市的青少年宫楼下最幽静的一个去处。
琴舍主人李朝阳正在精致的花窗下操琴,轻挑丝弦,那古拙的音符便将城市的烦嚣拒之门外了。“岐山琴社”的名字是李朝阳的恩师李祥霆起的,这位中央音乐学院的教授对这个宝鸡的弟子青眼有加,一方面由于李朝阳资质甚高,另一方面则是作为古琴大师对宝鸡的推崇。当时李祥霆提着毛笔准备给李朝阳的琴馆命名,李朝阳说:“大师,在我们那里以岐山命名的面馆很多。”李祥霆正色道:“你,也能这样认为吗?”
一句话,点出了古琴源出岐山的正意。
周公在西岐制礼作乐,充分发挥了音乐的社会功能,让周天下承平日久。为此,专门制定采风制度,收集民歌,以观风俗、察民情,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整理了素材。
世传伯牙弹琴、子期知音的故事即始于周,这个故事,成就了古人
高山流水
觅知音的祈愿,也成就了古琴。于是,在《礼记》中有了“士无故不撤琴瑟”的训诫,用音律来规范士大夫、文人阶层交往行为、举止,琴声是贵族阶层反映自身修养的窗口,因为“得之于心,方能应之于器”。
2003年 11月 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总部宣布了世界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源于岐山的中国古琴名列其中。“我曾经学习过很多种乐器,古琴也许是我学的最后一种。”李朝阳从琴声中窥到了东方哲学的门径:“唐代《琴诀》中讲琴为之乐,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魄,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可以静神虑,可以壮胆勇,可以绝尘俗,可以格鬼神。并不是说琴声就是万用的灵药,而是说通过习琴可以学会思想的方法。”
自从“岐山琴社”成立,来学琴乐的和来听琴的都不少,李朝阳说这就是他希望的雅集式的状态——品茗,鼓琴,论道。
古
筝
“不需要曲调,随手一拨,那悦耳的叮咚就把孩子们吸引住了。”宝鸡文理学院音乐系的肖虹老师当年也是被这美妙的声音引导,成为一个钟爱
古筝
的音乐人。
古筝
是一件古老的民族乐器,战国时期盛行于秦国。《史记?李斯列传》述及秦国乐舞的一段说:“夫击瓮、叩缶、弹
筝
、搏髀,而歌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
筝
乃“真秦之声也”,故而历来就有“秦
筝
”之名。现在,“秦
筝
”已经成了流传在西北地区的一个
古筝
流派,以古朴大气的风格区别于江南的丝竹。
与钢琴不同,
古筝
是需要自己调音的,这个不同实际上就是东西方文化的本质区别。钢琴的音准调整之后,尽量保持长时间不变,以至于由此而发展出了一个专门的职业——调音师。每次调弦,动用各种辅助设备,进行一场耗时颇长的艰苦劳作。这种方法,似乎就是中国古代所摒弃的“胶柱鼓瑟”。
肖虹是学声乐出身的,基于西洋音乐教学理论的教学体系,曾经让肖虹感到枯燥和疲惫,直到
古筝
行云流水般的旋律进入她的生活。
古筝
所承载的东方文化显然更容易让中国人陶醉,学习的方法更贴近自然。
演奏
者在每一次
演奏
之前,都要去调整那 21根弦,这种人与琴交流,是会让琴逐渐具有人性的。
除了在学校上课,还有不少孩子请肖虹教琴。
古筝
现在是宝鸡学习人数最多的乐器之一,说起原因,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那一缕从先秦飘来的天籁之音依旧摄人心魄。
笛 箫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促杜工部潸然肠断,使喻成龙鬓发成霜。”这段文字是赞扬笛声的,这般的惊天地泣鬼神,让古人称之为“荡涤之声”。但它的作用远不止于此。“竹笛是我人生道路上的启明星,使我找到了生活的希望。”腿部残疾、多年从事竹笛教学的常林感慨道。他说,年轻时因为腿部的残疾就对生活很悲观,十几岁时偶然接触到的竹笛使他改变了对人生的看法,每次在
演奏
结束后观众的欢呼声中让他逐渐确定了自己的价值。现在每周六都会参加民族乐团的业余排练,使他交到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性格也比以前变得开朗了。
据传竹笛始于轩辕时期,《史记》载:“黄帝使伶伦伐竹于昆豀、斩而作笛,吹作凤鸣。”
东汉应劭《风俗通》中记载:“笛,涤也。所以涤邪秽,纳之雅正也。长尺四寸,七孔。”这个特性,自然使笛成为西周礼乐中用来“和天地”的宏大乐章中的一部分了。
其实,孑遗在民间的黄钟大吕远不止此。流传在乡间的西府曲子,也曾经在秦庭的宴饮上回荡;擂响在节庆的西秦锣鼓,也曾经在周王的战阵上助威……
搜寻流传在民间的周秦雅韵,只为寻找秦人共同的根,擦拭宝鸡城市的魂。
总页数:
1
1
上一篇:
女子练古筝解风湿
下一篇:
“筝坛神手”王中山
【刷新页>
【加入收>
【打印此>
【关闭窗>
古筝培训|古筝培训班|贵州古筝培训|贵阳古筝培训|陈玉莲官网 © 2008-2010 版权所有
黔ICP备11001193号-1
邮箱:guzhengpx@qq.com 电话:13595081010 地址:贵州师范大学
技术支持:
散客时代
贵公网安备 520102020039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