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莲官方网
会员  密码     
古筝资讯
信息搜索
关键字:
范 围:
首页新闻中心 古筝资料总汇
 
王天一大师《古筝名曲句句教》之《秦桑曲》
    点击数:4588    更新时间:2009/9/15 10:55:28    收藏此页

《秦桑曲》是周延甲根据李白的诗《春思》:“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的内容创作的古筝独奏曲。燕,古地名,包括现今河北北部及辽宁西南部。秦,亦为古地名,大致位置在今陕西一带。燕地为征夫所在地,秦地为征夫家所在地。燕地寒冷,秦地温暖,燕草还像青丝一般,秦桑却已茂盛得低垂了。这首诗描写的内容是,夫妇两人分处异地,虽然两处春天到来的早晚不同,但相思的真切却是易地皆然。妻子认为丈夫只要一触及春的气息,就会产生急切的思归心情。正是盼妇如此信任丈夫,希望丈夫像她一样,所以她连春风也不让吹入罗帏,因为她和春风素不相识。此诗的意思是说,你去的地方的草才像青丝一样刚刚冒绿长出来,咱们家中的桑树却已茂盛得低垂了。当你看到碧草感到春的气息想念亲人盼望回家时,也正是我见到桑树想念你而断肠的时候。春风啊,我和你素不相识,你有什么事要进我的帘帐 ?
作者借用了李白的诗句所表现的内容,运用古筝的传统技巧,融合当地的地方音乐,并加进创新的古筝表现手法,描写了一个年轻美丽女子深深怀念远方丈夫,盼望早日和丈夫团聚的急切心情。整个乐曲从第一人称角度,即盼妇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其形象的完整刻画,来深化乐曲主题。《秦桑曲》的内容可用四句诗来概括:“秦桑低垂苦思君,长夜难眠泪沾巾。春风飘入罗帏帐,疑是夫君拭泪痕。”此曲旋律优美,音乐形象鲜明,慢板如诉如泣,悲悲切切,催人泪下,快板紧张激烈,急急切切,充分表现出盼妇思夫盼望早日团聚的心情。“盼妇思夫伤悲切,一曲‘秦桑’泪万行”。 此曲自问世以来,深受欢迎,具有较大的影响。此曲已被认定为中国古筝名曲,被选入《中国古筝名曲荟萃》和《中国古筝考级教程》,并作为优秀古筝教学曲目,被选入《古筝教学法》。
演奏《秦桑曲》首先需要了解掌握《秦桑曲》所要表现的内容,这是弹好《秦桑曲》的前提条件。乐曲是表现反映一定内容的,而内容和演奏者情感必须通过对乐曲的处理来表现。好的演奏者不是在弹曲,而是在弹情,不是在弹音符,而是在弹内容。演奏者要站在音乐主人公的角度去表现乐曲内容和思想情感,要带着一种深深的思念之情和急切的盼望团聚的心情去启动手指急摇快刮,转入慢板,则应进入深深的思念之中,情到高潮,潸然泪下,一曲终了,泪痕红浥。真正做到“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如何演奏好《秦桑曲》,可用两首诗来概述。其一:“急刮密摇稳抓弦,轻托慢抹腕提弹,颤按推揉细品味,一弦一柱诉辛酸。”其二:“指动心呜咽,弦弦苦相思。曲到高潮处,人是断肠时。”
《秦桑曲》定调为D调,二十一弦古筝定弦为倍低音1至倍高音1。有的演奏家出于某种个人考虑,将D调改为F调,二十一弦古筝定弦为倍低音6至倍高音6。此种定弦法在某些乐句的演奏上比较方便,但高音音域不足,难以完全按照乐曲要求演奏,在处理某些乐句时,也会感到音乐的色彩不够丰富,缺乏个性。
《秦桑曲》分为三个弹奏段落。第一乐段由十六小节构成,第二乐段由五十一小节构成,第三乐段由六十小节构成。
第一乐段虽然存在明确的小节划分,但在节奏上并没有严格的要求,演奏者可以根据乐曲情况自由发挥,视为散板处理。这主要是为了表现音乐主人公那种杂乱的、感性化的思绪,是表达乐曲内容的需要。这一乐段要充分弹奏出急切感和一种思绪上的零乱感,左手的刮奏,节奏和反复次数是自由的,以充分表达乐曲内容为原则。此乐段快中有慢,慢中有快,快慢交替,右左手摇刮紧密配合,充分表达抒情主人公思念丈夫盼望团聚的急切心情。第一小节是乐曲的开始,表现了音乐主人公那种酝酿已久的如洪水决堤般喷薄而出般的感情,所以刮奏及砸摇应该有爆发力,将这种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后一小节的抓弦部分是对前一小节感情基调的总结,也是乐曲行进的一个动力,这一小节表现出了一定理性的成分,和第一小节的纯感性表露有所不同。这一小节也是乐曲向下进行的一个过渡。接下来的三小节为一自然乐句,运用下行刮奏开始,表现出一种委婉的感情波动,而食指的无限反复刮奏更是深化了那种悲凉的思绪。在这里,我们可以感觉到一种理性的思考,而不再是那种完全的、不顾一切的情感宣泄,与开始的激情爆发呈鲜明的对比。在这里要注意左手食指和拇指的配合,强弱要适当,不要过重,以免破坏这种对比,使音乐平淡。接下来的三小节可以看作是一个部分,第六小节的双手配合抓弦和第二小节在技巧上几乎完全一样,但是在处理时则大不相同。第二小节承接乐曲的开端,虽然表现出一点理性的内容,但是其基调还是以感性的表露为主。而在第六小节,所要表现的则是几近于纯理性的情感内容的总结,相对于第二小节来说更显得深沉。在处理时要对音色加以控制,触弦位置应该*近弦的中点,假甲触弦时要正面接触,并且注意角度不能过大,这样所奏出的音将更为纯净。在节奏上,比较严密的节奏一般象征着严谨、庄严、逻辑等较为理性化的内容;比较放松随意的节奏则根据其快慢不同和旋律的走向而象征着放松、紧张、愉快、悲伤等不同的感情色彩。所以,第六小节在节奏上应处理的比较严格,基本上是按照节拍来处理,这也是与第二小节的一个很大不同之处。而在第二小节中,速度非常自由,几乎每一个音都可以非常自由地处理,不必过多考虑曲谱标记的限制。这样就突出地表现了感性色彩,突出刻画了音乐主人公的艺术形象。后面两小节的摇弦所产生的连续音都需要左手进行颤弦,以表现主人公内心的辛酸苦闷。在中国传统音乐中,7音本身的色彩就是比较灰暗的,加以颤弦后以主音的地位出现,就更适合表现酸楚、哀怨的心情。在这里,7音的音准一定要控制好,否则就会影响到整体的音乐效果。颤弦的密度一定要大,这样才能更好地描绘出音乐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在第七和第八两小节中都存在颤弦,但是其力度是不一样的。第七小节中,颤弦的力度要相对小一些,音的变化大概在二分之一全音左右,而第八小节的颤弦力度就要大一些,音的变化大概在二分之一全音到一个全音左右,并且要随着音的不断进行来逐渐增大颤弦力度。这表现了主人公思念之情的不断升华,更好地从侧面表现爱情这一永恒的主题。如果单纯从弹奏角度来考虑,这样处理也很必要。因为在第七小节中,摇弦是持续的,在这个音上的颤弦力度如果过大的话,就会产生较为明显的滑音,影响整体的音乐效果。第八小节则不同,两拍之中只有一拍是摇弦,另一拍是休止。在摇弦的一拍中,颤弦处理和前一小节一致。在后一拍,摇弦已经停止,这样就避免了颤弦力度过大而出现滑音的情况。并且由于音的衰减,更需要加大颤弦力度来弥补听觉上的不足。第九小节至第十一小节在乐谱上没有明显的速度标记,但在实际处理时,在速度上要遵循“渐快——突慢”的规律,在强弱上要遵循“渐强——稍弱——突强”的规律。这样的处理,看似无规律无节奏,但实际上却可以更好地体现出一种茫然、空虚的心理。不稳定的节奏,正适合表达这种情感。所以要注意把握这种看似没有节奏的处理方法。
第一乐段第一小节和第二小节的弹奏,需要注意的具体问题有以下一些。
一是起身弹和砸摇技法的运用。为了突出气势和丰富乐曲的表现力,第一小节中要采取起身弹和砸摇的全新技法进行弹奏。起身弹,严格地说应该是一种辅助性动作,并不完全算作古筝弹奏技法。它是指在弹奏时打破坐姿的弹奏方式,利用身体的较大动作来辅助弹奏技巧的实施,从而获得较大的力度,增强音乐效果。砸摇,是新创的一种古筝弹奏技法,它是砸弦和摇弦相结合的一种弹奏技巧。砸摇的弹奏方法是:实施砸摇前,右手食指捏住大指肚,呈半握拳状;然后右手迅速扬起,大约与眉等高,再迅速下落,用大指假甲尖砸响要摇奏的弦,紧接着进行摇弦弹奏。此处要将起身弹和砸摇结合起来,左手刮奏前起身,在身体复原过程中右手进行砸摇弹奏。起身动作要自然优美大方得体,砸弦要稳准,力度要大,和摇弦的弹奏衔接要紧密,使整个弹奏融为一体。
二是后切入弹奏技法的运用。此处右手的弹奏属于后切入摇弦弹奏,这样,左右手的弹奏就不能同步进行,而是左手的弹奏在前,右手的弹奏在后,在左手结束刮奏的同时右手摇弦。左手的刮奏采取拇指连劈的技法来进行,要刮得有气势,从弱到强,从慢到快。这里的由弱到强和以前强调的一般的刮奏不太一样。在一般的刮奏中,由弱到强的过渡是很平稳的,整体的音乐效果给人以恬静优美的感觉。而在这里的刮奏则不同,强弱的变化较一般为快,整体给人一种情绪化的感觉,充分表现音乐主人公的思想活动。左手刮奏前,食指肚要捏住拇指假甲根部,保证拇指假甲的稳定,不至于在刮奏时产生角度的变化,影响刮奏音色的统一。手部运行时,腕部要带动手掌反向半翻手掌,即左手掌外翻。右手的砸摇要由强渐弱,在快结束时再由弱渐强,结束在一个较强音上。不过这个音的强度还是小于起始的砸摇强度的。最开始时,一定要把弦砸响,产生的音要有爆发力,突出表现音乐主人公那犹如黄河泛滥般的感情。最后摇弦结束时,应该果断坚决,不要迟疑不决。
三是节拍的变化。在第二小节,节拍发生了变化,由4/4变为2/4,要注意其强弱规律。这一小节要弹出急迫感,实际的弹奏速度比曲谱上标记的要快,而且几个音的时值并不是平均的,可以根据自己对乐曲的理解来处理。但有一点必须注意,就是最后的音时值要长于这一小节中所有的音,最少要持续一拍,以与后面的刮奏分开。弹奏力度相对要大一些,突出强弱的对比,借以表现出一种急切的心情。
四是双手抓奏的配合。第二小节的弹奏是以左右手同时的八度和声抓来完成的,注意双手抓奏力度要均衡,使两个声部音乐效果统一。左右手所抓奏之音要严格对位,不可出现错音现象。这一小节的弹奏动作要稍有棱角,第二小节结束时要有暂短停顿,姿势要优美。
第一乐段第三小节至第五小节的弹奏,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具体问题。
一是左手下行刮弦弹奏。左手要先于右手的摇弦弹奏,左手刮弦经过右手摇弦音后,右手马上进入角色,进行摇弦弹奏。右手的摇弦要注意强弱的变化,注意音色的柔和。强弱变化的规律大概是这样:弱起,渐强,再渐弱。
二是左手下行刮奏后要立即转入自由反复拇指食指交替刮奏。自由反复交替刮奏要注意强弱的对比,其力度、速度、次数要和右手的摇弦弹奏一致起来。
三是摇弦的弹奏。右手的摇弦弹奏要逐渐加大弹奏力度和摇奏密度,尽量减轻换弦摇奏的痕迹。为了减少换弦的痕迹,应该注意指法的排列。前一个摇奏音应根据下一个音的高低来决定是结束在托上还是结束在劈上。如果下一个音比当前的摇奏音高,那么就应该调整摇弦速度,使音结束在劈上,这样手顺势下移,就可以接着摇奏下一个音而避免停顿。如果下一个音比当前音低,那么就应该使音结束在托上,这样手顺势上移,就可以接着摇奏下一个音而避免停顿。熟练掌握这种换弦技巧,可以在连摇时保持音与音之间的连贯流畅。
四是弹奏与动作的配合。左右手弹奏,要与身体动作密切配合。动作要尽量大些,充分表现音乐抒情主人公的急切心情。需要强调的是,动作要尽可能以腰部为主要轴心运动,而不要以颈部为主要轴心来晃动头部。
五是刮弦的弹奏。第五小节的摇前左手下行刮奏起音为倍高音1,止音为低音5;自由刮奏由起止音倍低音5至5和低音5至高音5组成;结束刮奏起音为倍高音1,止音为倍低音2。在此小节完成后,应停顿一拍左右再接着下一小节的弹奏。
第一乐段第六小节至第八小节的弹奏,需要注意的具体问题有以下一些。
一是双手八度抓的弹奏。第六小节的双手八度抓弹奏,需要注意三点:第一,要在上小节弹奏结束稍有停顿后再进行,这主要是为了体现人在较大的精神压力下思绪的不连贯性。第二,弹奏时要放慢弹奏速度,但不能减轻弹奏力度,要弹得扎实有力,稍稍缓慢而不拖泥带水。在这里,手指触弦的技巧很重要,假甲一定要与弦正面接触,保证音色的纯净。第三,左右手的抓奏要密切配合,力度要一致,所弹奏之音要严格对位。
二是右手上行刮弦的弹奏。此处要弹奏得饱满扎实、连贯圆滑,刮奏速度不要过快,注意严格遵守起止音的限定。
三是右手下行刮弦的弹奏。此处下行刮弦弹奏,要以清脆明亮、连贯流畅为一个基本原则,在弹奏位置上要稍*近前岳山一些,以追求比较理想的音乐效果。同样,此处也要注意按照准确的起止音来处理。
四是按摇颤的弹奏。按弦音要准,摇弦密度要大,力度要适中,摇奏收指要敏捷灵活,颤弦要具有个性,颤出明显的颤音效果,尤其不能忽视摇弦结束后的余音颤。按、摇、颤三者要融为一体,充分表现出音乐主人公的心情,给人一种急切感。
五是刮奏与摇弦的结合。出于整体效果的考虑,第七小节和第八小节两小节的弹奏要注意刮奏与摇弦的结合。这里出现的摇弦不是一般的摇弦,而是在按音基础上的摇弦。所以,在刮奏时要严格按照起止音来进行,不能越过所按音刮奏,以免在拨响按音所在弦时出现滑音等影响音乐效果的杂音。在右手刮奏的同时,左手应该将弦按到所需音高,这样可以使刮奏结束后的摇弦与刮奏紧密结合,最大限度地避免在按弦时出现滑音。为了使两种技法衔接紧凑,应该这样处理:在刮奏结束后,根据下行或上行的不同,顺势托响或劈响7音,然后接以摇奏。这样,刮奏和摇奏之间就不会产生停顿现象。
第一乐段第九小节至第十一小节的弹奏,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具体问题。
一是小节间连接的刮弦弹奏。此刮奏音可视为长装饰慢弹奏的装饰音,要采取食指连抹的技法弹奏。要*近弦中点来弹奏,这样可以把此上行刮奏弹得饱满扎实,使刮奏音具有穿透力。在节奏上要由慢渐快,并注意音与音之间的连贯性。
二是装饰刮奏音和本音的衔接弹奏。要将二者衔接好,使整个弹奏浑然一体,但同时也要注意突出主音,不可使主音与装饰性的刮奏音混淆难辨。
三是抹托的弹奏。在抹托弹奏时,要充分发挥拇指和食指小关节的作用,由慢及快,由轻到重,再由快重到慢轻,利用此处的无限反复表达出音乐主人公强烈急切的心情。
第一乐段第十二小节至第十六小节的弹奏,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具体问题。
一是装饰性刮弦的弹奏。要稍*近前岳山弹奏,整个刮弦要弹奏得连贯流畅,音色要清脆明亮,刮弦起止音要准确。
二是按摇颤弦的弹奏。此处弹奏的基本要求是:按音要准确,颤音要明显,摇音要均匀。刮奏与摇弦的衔接要紧密,不能有停顿,在强弱对比中突出主音。也就是说在4音的摇奏上要加大力度,突出其与刮奏音的区别,防止出现主次不分的情况。
三是摇弦力度的控制。第十三小节和第十四小节的摇弦,力度要逐渐加强,密度逐渐加大,这样的音乐效果比较突出。
四是换弦摇弦的掌握。在换弦摇弦时,要避免出现明显的换弦痕迹,防止在换弦时碰响其他弦而出现杂音。要将手部的活动控制住,移动幅度要适中。幅度过大,会影响整体的连贯性;幅度过小,碰响邻弦的机会就会大大增加。
五是自由反复刮弦的弹奏。左手拇指和食指交替自由反复刮弦弹奏,左手应先进行,在左手刮过右手摇弦音时,右手再进行摇弦。左手的刮奏由慢渐快,由弱渐强,再由快渐慢,由强渐弱,最后由慢速连抹结束自由反复刮奏。右手的弹奏,力度和密度均应逐渐加大,再由强变弱。要特别注意最后的摇奏和左手食指慢速连抹的有机配合,右手要先结束弹奏。结束时要明显提腕,双腕所提高度和姿势要协调一致。另外,自由反复拇指食指交替刮奏的起止音应该基本按照曲谱的标记来处理,不要过于随意。
第二乐段是慢板乐段。此段应抒情地、深深思念地、回忆往事地进行弹奏,要充分地抒发出盼妇思夫的真挚情感。忆过去,相亲相爱,看眼前,帐内空空。盼妇出帐,见桑生情,不禁潸然泪下。此乐段是整个乐曲的感情基调所在,也是最重要的一个乐段。这个乐段处理得好坏与否,是决定全曲弹奏水平的重要标志。此乐段属于慢板,利用大量颤弦、滑弦等技巧,塑造了一个情深意重,对爱情执著专一的女性形象。要想把这一段落弹奏好,真正地把音乐形象塑造饱满丰富,具有真实感和较强的感染力,必须注重每一个细节的处理。
在第二乐段中,出现了很多后起颤音。后起颤音是由后起颤弦技法产生的,这种颤弦和一般的颤弦不同。以第二乐段的第一个后起颤弦为例,它是在较长音上实施,音的前一半时值没有变化,仍然是单纯的自然音,在后一半时值上,则要加以力度较大的颤弦。由于其结构的特点,后起颤音表达了悲切、思念、凄凉等感情,音乐效果相当独特,具有一般技巧所不能取代的特点。前半拍保持音的稳定,后半拍上起颤,这样产生的声音很类似于人激动时所发出的声音。人在激动时,由于肾上腺素以及其他一些激素类物质的分泌,会影响到神经系统对机体的控制。就运动系统而言,这将会使某些肌肉产生一种类似痉挛的现象,尤其是有关呼吸的肌肉会由于呼吸运动的外在性表现得比较突出。这些肌肉会产生一定程度的不自主的振颤,而这种振颤使气流的强弱产生变化,从而使产生的声音具有一定的波动感。尤其是在人哭泣时,这种情况表现得就更为明显。在哭泣时,膈肌的痉挛程度很大。由于受到神经系统的抑制,其痉挛是间歇性的,这样,声音就会产生间歇性的颤动。而后起颤音颤动的节奏和哭泣时的声音极为相似,处理得当的后起颤音可以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哭泣。在此曲中,后起颤音正是起到这样一个暗示的作用,使人联想到盼妇思夫,悲切难当,掩面而泣的情景。所以,此曲中的后起颤音要处理得到位,真正使人感到似乎隐约有一个哀怨的声音在哭诉。在颤音的前一半时值中,要保持音的平稳直白,这时不需要左手的任何活动。在后一半时值中,左手应该大力颤弦,力度应该由轻到重快速过渡。在音的变化幅度上,应该大于正常的颤音,幅度在一到两个全音之间。这样处理可以使后一部分的颤音较具突然性。如此处理的后起颤音,在效果上给人一种不稳定的震颤感,暗示着音乐主人公内心世界的情感变化,突出表现了她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第二乐段第一小节出现的后起颤音,作为整个乐段的开始,其处理是非常关键的。它确定了整个乐曲的情感基调,引出下面的乐句。弹奏此音时,要注意触弦位置,保证音的纯净。触弦点在中点*右一点比较合适,这样产生的音音色比较优美柔和,并且具有一定的穿透力,而且可以保证在颤弦时弦的震动衰减不至于过快。接下来的同度按音和颤音表现了主人公内心世界的活动,在处理时要注意强弱对比。同度按音应该是这一小节中最强的部分,后面的颤音相对要弱一些。这样处理可以更好地反应感情的波动,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主人公内心的酸楚,使人听来有肝肠寸断的感觉。要注意按音的音准,按照前面所讲的理论来处理。后一小节中,存在一个基于摇弦技巧所产生的持续音之上的颤音。摇弦的最后四分之一拍左右不要持续摇奏,而是空出来施以颤弦。摇奏时,要注意强弱的变化,不要简单地固定一个力度。富于变化的弹奏力度,可以使人联想到内心世界的复杂活动。在弹奏时值较长的摇弦时,可以利用呼吸来调节细微的强弱变化。在吸气时,手部的力度一般会增大一些,在呼气时,力度就会减小一些。如果能把握这种方法,那么在弹奏时的力度变化就会非常自然。在第三小节中,出现了下滑音和上下滑音。处理时要注意适当延长过渡音。这样可以使音乐更加婉转,符合表达乐曲内容的需要。第四小节的摇弦类似于第二小节的摇弦,主要是注意强弱的对比变化。接下来的四小节属于一个乐句,在这句中,音的行进方向较为复杂,但多数情况下以下行为主。这一句是前面内容的深化,更加丰富了音乐主人公的形象,揭示了其内心的思维活动。在这里要注意的是4的上滑音,在处理这个上滑音时,应该先在原音位的基础上稍稍放低一些,再快速按回到原音位,然后施以下滑弦技巧。这样的处理就显得更加有地方特色。第九到第十六小节,可以发现音的不断波动,尤其是大量按颤音的使用,让人感到酸楚。这也可以理解为主人公开始逐渐进入一种回忆状态。除了曲谱上标记的大量颤音之外,还要注意揉弦的处理,“能揉则揉”这一原则在这里要有充分的体现。最后的刮奏表示一种思维状态的结束,也标志着乐曲进行到了下一个阶段。一直到第二十小节,所有的音都是利用摇弦技巧来完成的。细腻绵长的延续音给人的感觉是宛如梦幻,体现了思维的细密和连贯,已经进入了一种无意识的状态。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这时的思维活动是最能表现人的内心世界的。在此曲中,这一部分揭示了整个乐曲的情感线索。这里没有复杂的技巧,也没有华丽的和声配备,但是却是不是高潮的高潮。在平常的技巧之间,却真实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如果对乐曲有深刻的理解,就会发现这里是最感人的部分,令人情不自禁,潸然泪下。天各一方,带给有情人的只是深深的无尽的思念和期盼,而这种期盼又是那么渺茫,那么遥不可及。除了含泪追思之外,再也没有其他的办法了。为了体现出这种感情,在处理时一定要注意音的连贯性,不可出现换弦痕迹甚至是触碰邻弦,否则苦心营造的意境便会被一点杂音破坏殆尽。如梦如幻的回想之后,主人公又回到了现实中来。面对着空空如也的房间,浓浓的悲凉又袭上心头,剩下的也只有无可奈何。失落、无奈、疑问应该是第二十一到第二十八小节的主导情绪基调。在这里要注意颤弦的运用,真正表现出一种失落的情绪。在第二十九小节,以刮奏为标志,感情又有了变化。主人公开始幻想丈夫回来家庭团聚后的幸福生活。左手的打抓以五度和声为主,极为紧密地配合了右手摇弦产生的旋律,形成了非常和谐的音乐效果。这里和前面形成了对比,更加突出了一种理想化的境界。但接下来的感情发生了变化,又重新向着趋向于现实发展。浓重的悲凉和无奈又开始取代了昙花一现般的希冀。这种意境一直持续到第四十二小节。第四十二小节最后的上行刮奏标志着另一种情感的出现。从第四十三小节开始,前面的旋律再次出现,深化了主题。但和前面不同的是,这里的感情有了变化。快节奏的大抓后接大抓套同度按弦使人感到了激动,在这里节奏也要适当变化,以符合激动感情的需要。这里可以理解成为,主人公在经过一段往事的回忆之后,发现了现实与想象之间的差距,有如大梦初醒一般,心里开始逐渐放松,情绪上也变得乐观起来,充满了对爱情的希望。所以在弹奏时要注意感情的把握,表现出乐曲的意境。此乐段最后两小节,属于向第三乐段发展的过渡。由于第三乐段是慢起渐快的,所以这两小节在节奏上应该放慢一些,好与下面的乐段衔接紧密。稍慢一些的节奏,还可以带给受众悬念感,在主观上提起受众对后面乐曲的兴趣。但也不能过慢,那样就一定会给人以拖沓冗长之感。一般来说,这里的速度是前面正常速度的三分之二左右。当这一部分处理完之后,乐曲便进行到最后一乐段

第二乐段第一小节和第二小节的弹奏,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具体问题。
一是后起颤弦的弹奏。此处容易被忽视,只揉不颤,或弹成正常颤音。此音需要用后起颤技法弹出,一定要注意后起颤弦的弹奏要领,弹奏出明显的后起颤音效果。
二是按变音颤弦的弹奏。此处弹奏有一定难度,因为这个按音并不是一个准确的降7,而是一个处于7与降7之间,较为*近降7的音。所以,在处理时要把握音准。此曲中的所有降7,如果没有特殊说明的话,都应该按照此要领弹奏。颤弦时的力度要适中,由于此音本身是一个按音,在颤弦时音的变化在二分之一全音即可。颤弦频率一定要高,不应该少于每秒钟6次。如此高的频率,只有采用典型的腕部颤弦法来弹奏,才能很好地完成弹奏任务。
三是八度抓套同度按弦以及同度按弦的弹奏。在这里要注意把握好同度按弦的弹奏技巧,右手弹奏和左手下按同时进行。
四是上滑弦的弹奏。此处滑音是从降7音至6音的下滑音,不要弹成从7音到6音的下滑音。这里,滑音过渡音时值应该长一些。要注意上滑弦弹奏要领,弹奏出标准规范的下滑音。
五是摇后颤弦的弹奏。此处摇弦后要加颤弦弹奏,摇弦要由弱到强,颤弦应在摇弦尾音上进行。
第二乐段第三小节和第四小节的弹奏,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具体问题。
一是上滑弦和按弦、按弦和下滑弦的弹奏衔接。此处连续使用的三个弹奏技巧均在一根弦上进行,即下滑音结束后马上在同一弦上弹奏按音,按音弹奏结束后,马上在同一弦上弹奏第二个下滑音。此处要特别注意的是两个下滑音中间的按音的弹奏,此按音是一般性按音,而不是按滑音、按颤音、按滑颤音,演奏者在弹奏中不要加滑弦或颤弦等其他技巧。此处弹奏要避免出现技巧更换的弹奏衔接痕迹,尤其是在音和音过渡时不要出现滑音痕迹。避免滑音出现的方法和避免同弦本音按音连弹出现滑音的方法是:在下一个音弹响之前,右手先扶住要弹的弦,阻止弦的继续振动,然后左手将音按到合适的高度,右手再继续弹奏。
二是按音和按滑音弹奏的衔接。要注意按音的音准,按音和按滑音衔接要自然严密,不要缓腕,误弹成从3音到5音的上滑音。
三是摇后颤弦的弹奏。摇后颤效果要明显,

总页数:2   1  2    

上一篇:王天一大师《古筝名曲句句教》之《伊犁河畔》   下一篇:王天一大师《古筝名曲句句教》之《雪山春晓》
【刷新页>【加入收>【打印此> 【关闭窗>
 
古筝培训|古筝培训班|贵州古筝培训|贵阳古筝培训|陈玉莲官网 © 2008-2010 版权所有 黔ICP备11001193号-1
邮箱:guzhengpx@qq.com 电话:13595081010  地址:贵州师范大学
技术支持:散客时代
贵公网安备 520102020039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