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第七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古筝比赛暨扬州古筝艺术节的重点活动之一——开幕式音乐会“盛世金钟‘明源之夜’古筝名家名曲交响音乐会”在大剧院隆重上演。
交响音画《茉莉飘香》拉开音乐会大幕,这部声势浩大的交响乐,始终贯穿着扬州市歌《茉莉花》片段,简洁明快,浓郁热情。
第六届“金钟奖”古筝比赛金奖得主宋心馨演奏的《乡韵》,这首古筝协奏曲充满浓郁的陕西风情,将乡愁乡韵勾勒得活灵活现。
第五届“金钟奖”古筝比赛金奖得主任洁的《枫桥夜泊》,把观众拉回江南水乡,那优雅的古意,那对“枫桥夜泊”的怀念和感叹,令人感慨万千。
在中国音乐学院教授林玲的演奏下,古筝曲《洛神》复杂的节奏交替组合,独特的旋律中荡漾着新鲜的风采,传统中呈现出无比新鲜的格调。
上海音乐学院教授王蔚带来一首《伊犁河畔》,古筝的清脆,伴随着手鼓的敲击,“中原”乐器和“西域”音调完美融合在一起。
来自韩国的伽倻琴演奏家廉斗利以一首轻快明朗的《桔梗谣》,塑造出姑娘们勤劳活泼的形象。和中国古筝相比,伽倻琴琴声圆润清脆,别有一番风味。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这是李白《春思》中的句子。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周望演绎的《秦桑曲》,似乎能让那位古代女子的目光穿越时光,投射在每位听众心上。
日本著名筝演奏家山田明美带来了一首《松》,风格直率,曲风硬朗,极具现代气息。那些连环的颤音,是这个世界对于绿色的呼唤。
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李萌的表演别出心裁,她演奏的《铜鼓舞》融合多种艺术风格,演奏上也力道十足,一下一下拍击在筝身上,迸发出如同“铜鼓”的声音,那种朴实的手法,充满了演奏者对逝去年代的深情回望。
中国音乐学院副教授王中山的《西楚霸王》大气磅礴,既有千军万马的铁蹄,也有霸王别姬的柔肠。
最后,所有古筝演奏家上台,和扬州大学艺术学院、王小平古筝艺术培训中心的老师、学员,共同演奏了一曲《茉莉花》。清新淡雅的旋律,悠扬柔和的筝声,为整台音乐会画上了完美的终止符。
记者 王鑫
来扬主持“金钟奖”古筝比赛的徐沛东接受本报专访——
“金钟奖”不像“快女”一场秀
扬州古筝厂家全国第一,古筝做得很地道
中国音协分党组书记、著名作曲家徐沛东的“十一”黄金周非常忙碌,在北京观摩了盛大的国庆阅兵仪式,随后飞去广东参加活动。昨日下午,他又赶到扬州,主持第七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古筝比赛。第一次评委会间隙,他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比赛:“金钟奖”是选拔人才的
徐沛东说,现在国家对各种奖项的限制越来越严格,很多“文华奖”的项目都被削减掉了,一些电视台的活动也要求“一事一报”,只有“金钟奖”等行业奖被保留下来。刚刚结束的“金钟奖”流行音乐比赛,吸引了全国七大赛区十几万选手参赛。
徐沛东一再强调,“金钟奖”是一场正规比赛,不像“快女”那样是一场秀。“金钟奖”目的是选拔人才,具有权威性和导向性,是为国家音乐事业准备后备力量。“找出合适的人才,或者潜在的人才。当然,选手如果在比赛中失败了,却能找到前进的方向,这比获奖更有作用。”徐沛东给选手们打气。
这次“金钟奖”评选的一大突破,就是在半决赛和决赛中,评委们首次现场亮分。徐沛东解释,复赛阶段,评委对选手的水平了解不多,需要一次综合素质的评定。随后的公开打分,是为更大程度上的公平。现在的观众音乐欣赏水平不断上升,他们也有准则,这些都会给评委提出新考验。
古筝:发展迅猛但缺少活力
如今,古筝已成为中国民乐中发展最为迅速的器乐。对此,徐沛东分析,这是因为近年来,全国古筝教学蒸蒸日上,教学水平不断提升。国内古筝届学术风气也很好,很多艺术家都在积极寻求创新。有了理论基础,古筝发展正进入更高速度的轨道。古筝也成为中国对外交流频率最为频繁的乐器,特别是和日本、韩国的交流,尽管筝不太一样,但很多特点和技巧都殊途同归。有了其他国家的共同支撑,古筝的发展必定会超过二胡、琵琶这些纯中国乐器。
但是,古筝曲目缺少活力也是现实,“弹来弹去都是《渔舟唱晚》这些老曲子。”因为器乐的创作要比音乐的创作投入大,收效慢,很多作曲家都不大愿意创作器乐的新曲调。所以这次在“金钟奖”古筝比赛中,评委除7位专业古筝名家,还专门邀请到4位作曲家,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
如今,国内古筝练习者已超过小提琴,仅次于钢琴。徐沛东说,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也不要强求说,一定要让古筝超过钢琴。因为中国的音乐需要包容开放的心态,从实际看,钢琴的确是“乐器之王”,现代古筝的很多演奏技法都是从钢琴中学来的。
赞赏:扬州古筝做得很地道
徐沛东来过几次扬州,对扬州古筝产业赞赏有加:“扬州的古筝做得很地道。”他说,在国内没有一个城市,能够像扬州这样拥有如此多的古筝厂家,形成了如此强大的古筝产业,这些都为中国古筝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同时,国内古筝业迅猛发展,也为扬州古筝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产值相当可观。这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构建起了中国古筝的美好前景。 记者 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