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家箏曲解說 *
<蕉窗夜雨> 劉天一編
此曲是客家樂名曲,原供絲竹合奏,後人亦以箏彈奏,約三十年前箏樂家
劉天一先生將此曲改編灌成唱片,使成名曲。樂曲描寫人的心境,以一個「窗
」字暗指作者午夜夢迴,倚窗聽雨,味道悲愁。
<秋芙蓉>
本曲亦名<一點金>,係由漢調牌子曲演變而來的箏曲。
<出水蓮>
南宋時期,我國中部河南地區的人民,為避元兵的侵略,南下遷居粵東和
閩西,當地人稱他們為〞客家〞,客家帶來的音樂受到當地人民語言和生活習
俗的影響,歷經數代逐漸形成獨特的民間音樂,這就是〞客家音樂〞,也稱之
為〞漢調〞或〞漢樂〞。
漢調箏曲<出水蓮>,有中原古曲風貌,音調古樸、淡雅,旋律優美。據
已故漢樂古箏大師羅九香先生的題解,稱曲意係取〞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
不妖〞之義。因此樂曲的情緒變化,可歸納為〞傲、憤、怨〞三個字。傲者,
是〞蓮〞對淤泥濁水不屑一顧的鄙視態度;憤者,是〞蓮〞對淤泥濁水的疾惡
;怨者,是〞蓮〞對無能為力改變現實的嘆息。三者交織在一起,而以〞傲〞
為主線,貫穿全曲。
中國民間音樂的演奏形式中,常有一首樂曲為主題體,串聯一首或多首其
他樂曲一起演奏,組成一種新的群曲結構,稱之為〞連套曲〞或〞套曲〞。〞
套曲〞在旋律、節奏、速度、強弱、調式以及情緒變化等方面均要比單獨演奏
一首樂曲豐富得多,給人以新的藝術享受。它反映民間音樂豐富多彩的演奏特
徵和演奏家卓越的創作才能。因此尾段彈奏<大八板>,因此實際上已是一首
套曲。它組合成一個整體,可以作為兩段體的結構來理解。
此曲在演奏時,漢樂民家陳安華先生稱:〞要求落點果斷精確,音韻厚琿
,分句清楚,層次鮮明。氣息要運用得當;花指不宜過長,長則華麗有餘,古
雅不足;4、7兩音,按弦與彈奏幾乎同步進行。一按即顫,按顫之間勿生間
隙;顫音頻率密而勻,起伏幅度要小;下滑音要保證音頭與音尾準確,滑動時
,左手指緊貼箏弦,慢慢浮起,使之音色柔潤內涵;且根據曲情選擇觸弦點,
以變化音色。
<漢樂套曲聯奏>
本曲是由同是〞硬弦調〞的三首〞六調〞箏曲:<單點頭>、<玉連環>
、<亂插花>串連起來的套曲。<單點頭>係慢板,以4/4拍子計譜,接奏
<玉連環>時,速度稍快,曲調從4/4拍過渡到2/4拍。隨著樂曲逐漸加
快,最後以1/4拍記譜的<亂插花>做中板收尾。<單點頭>與<亂插花>
兩首亦常串起來聯奏,描寫女子出嫁前,對娘家依依不捨及花轎臨門匆忙打扮
時的複雜心情。
<崖山哀>
本曲亦明<靠山>,係以陸秀夫背負帝昺於崖山況海殉國的故事為背景,
描述南宋滅亡後,人民深竊悼念故國之情。曲調悲壯淒切,極具感染力。屬於
客家箏曲之〞大調〞(軟弦)樂曲。
<百家春、浪淘沙聯奏>
客家箏曲中<百家春>往往可以與<浪淘沙>連起來演奏。為了使兩首樂
曲調性一致,當二曲聯奏時,<百家春>常常是反覆後結束在樂曲的第二小節
處,尾音落在〞6”上,與<浪淘沙>的調性統一了起來。這是民間樂曲聯奏
時常用的手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