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莲官方网
会员  密码     
古筝资讯
信息搜索
关键字:
范 围:
首页新闻中心 古筝资料总汇
 
筝(弦)的沿革
    点击数:2211    更新时间:2009/11/13 22:28:26    收藏此页

  1、(弦)的沿革
  古代的曾为五弦,到了战国末期,为了加宽音域,增加到了十二弦。以后弦的增加速度很缓慢,从汉晋到唐宋这1300多年间,只增加了1弦。十二弦与十三弦虽然只一弦之差,但从五声音阶的定弦原则来看,它的目的在于加强主音,使其实用价值更大。发展到汉代已出现了转调。候瑾《赋》中记有:“于是急弦促柱,变调改曲。”是采用移动柱来转调的。十三弦,在隋代就已出现,隋文帝开皇雅乐中首见载有十三弦的使用。隋代演奏中也用了移柱转调的方法:“促调转移柱”(王台卿诗),“调宫商于促柱”(顾野王赋)。盛唐时期流行的十三弦是在十二弦的基础上加以改进的。在唐宋时期,十二弦与十三弦并存,但有雅俗之分,十三弦为俗乐,流行于民间;十二弦为雅乐,流行于宫廷。宋陈炀《乐书.宋史.乐志》中记载:“本朝十三弦,然非雅部乐也。”这一时期的弦,多用丝弦或(昆鸟)鸡的筋作弦,这在唐朝诗人刘禹锡和唐彦谦的诗中都有提及。岑参在《秦歌送外甥肖正归京》诗中云:“汝不闻秦声最苦,五色缠弦十三柱。”丝弦的主要特点是:银色深厚、灵透、柔和、韵味深长,最富于表现慢板及花音不多的庄重古朴的抒情乐曲。
  到了元、明、清三代,又出现了十四弦和十五弦。明末清初,南方各地开始使用铜和钢的金属弦,如粤、闽两省首先使用铜弦。到了20世纪30年代后,出了继续使用传统丝弦外,又开始使用钢弦。钢弦银色清越、明亮,余音长,最适合表现音韵典雅缠绵的乐曲。这一时期的演奏技巧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据明代《敦煌实录》云:“索函宗伯夷成善弹,悲歌能使喜者堕泪;改调易讴,能使戚者起舞,时人号曰:雍门周。”由此略见一斑。
  清代的有了新的发展,值得重视的是,清代十四弦已用了七声音阶的定弦。在《律吕正义合编》中记载有:“似瑟而小,十四弦。...;各隋宫调设柱和弦以谐律吕,通体用桐木金漆,四边绘金夔龙,梁及尾边用紫檀,弦孔用象牙为饰.....今十四弦则五声二变为七,倍之为十四也”。这里说的“五声二变为七,倍之为十四也”,即指七声音阶定弦。另据记载,清康熙年间,曾有人用等四种乐器在宫廷合奏了康熙根据琴曲改编的“平沙落雁”。当时还有人用独奏了变调“月风儿”。十六弦的出现,大概在清朝末年或民国初年前后。
  从建国后到现在,弦的增加很快,演奏艺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的改革也进行了多种实验,制作了多种优质精美的(如四川、上海、苏州);的转调也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已经改革了几种转调(如营口二十五弦脚踏张力转调,沈阳音乐学院移码转调,苏州四十四弦脚踏转调,上海音乐学院蝶式),这些转调扩大了的表现力,使更便于参加合奏和伴奏。近年来,古筝的弦又出现了尼龙弦。这种弦是以金属弦为内质,外加以尼龙丝缠绕而成。尼龙弦在一定程度上,既有金属弦那种清脆、明朗的特点,又有丝弦委婉质朴的韵味,他的余音长短适中,音韵较为清雅含蓄,最适于表达现代双手技巧复杂的乐曲。
总页数:1   1    

上一篇:筝的渊流和形制的沿革   下一篇:弹奏方式及演奏技巧的沿革
【刷新页>【加入收>【打印此> 【关闭窗>
 
古筝培训|古筝培训班|贵州古筝培训|贵阳古筝培训|陈玉莲官网 © 2008-2010 版权所有 黔ICP备11001193号-1
邮箱:guzhengpx@qq.com 电话:13595081010  地址:贵州师范大学
技术支持:散客时代
贵公网安备 520102020039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