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古筝由传统民间提升到城市中来,我个人的初步考虑,给这类起名为“都市文化学派”。第一,这部分主要是集中在北京、上海、香港这些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第二,这类人是由民间到城市的,但他们的文化层次很高。比如二、三十年代的魏子犹先生,本来是河南的一个县长,他教的一些学生,像娄树华先生都是些文化人,后来的梁在平先生,原来弹古琴,又在美国耶鲁大学求过学,以及陈蕾士先生,原来是搞音乐学的等等。他们对古筝的掌握和认识就有了新的提高,所以像“渔舟唱晚”这样的曲子,你说属于哪一派,我看哪一派都不属于,这是一种文化的提升。到了五十年代,随着音乐学院古筝专业的设立,有了学院派,这些人除了跟一些老先生学习传统的古筝,在学校里大量的接触了西方的音乐文化,这种东西方音乐的融汇,使古筝艺术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直接影响到创作和演奏,比如大家熟悉的“战台风”、“雪山春晓”等等这样的曲子,已经不是哪个派的了。我觉得除了这些传统流派,占统治地位的就是这些“都市文化学派”,这也是一个新的概念吧。
古筝的发展历史是创作、演奏和乐器三者结合的结果,而创作又是三者的主导。进二十年来由于国家政策的改变,也使西方的优秀文化被大量的介绍到中国来,它必将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融合。也出现了一批作曲家创作出有独立构思和理念的各种形式的筝曲,这必将和传统的古筝文化一起丰富了中国的民族音乐,以更新的姿态屹立世界民族音乐之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