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筝艺术从文献来看,最早就在《史记·李斯列传》这篇文章里面提到“击筑弹筝”,这是第一次出现“筝”字,李斯向秦始皇进见是公元前237年,这样看来古筝不会少于两千年的历史,在这两千多年历史当中,古筝也有兴、衰的时候。用现在中国划分时代的方法,1840年以前代表古代,1840年到1949年是近代,1949年后叫现代。古代的鼎盛时期是唐代,那个时期筝也流传到日本,元代的时候到了蒙古,后来南北朝到了越南,1840年以后,我们广东福建的同胞到南洋去,把古筝艺术带到了东南亚。中国古代的音乐是和舞蹈联系在一起的,唐代时盛行有歌词的“唐大曲”,之后有“宋词元曲”的说法,到明、清时,戏曲和曲艺逐渐兴起和发展,古筝也加入到乐队当中,这个乐器虽然起源于民间,后来到了宫廷,我觉得它的特点是能及时跟时代和社会紧密结合,所以它才几千年长盛不衰。在近百年当中,跟地方戏曲的结合,渐渐形成自己的演奏方法、特点和曲目,也就是现在各个地方的筝艺流派。
根据我的体会,流派的分法很多,当然有人说,“茫茫九派流中国”是指毛泽东的诗词,这个“九”字是概数,不能用这个“九”字就一定说古筝有九派。我觉得如果要构成派,从艺术上应该这样考虑,一个是要有几十首具有独特风格的独奏曲,都是自己独立存在的,而不是互相借用的;第二点有独特的演奏技法,我这个流派的技法是这样弹的,你是那么弹,但出来效果不一样;第三点是音色要求不一样,就像我们的语言一样,同样年龄同样性别的人音色不一样;第四点弦法变奏不一样,也就是工尺谱的骨干音相同,各个流派变法都不同,但都有一定的规律,不是随意的,这也是经过百年才形成的自己典型的特点,那么也就成为自己的风格。另外一方面还要有一批优秀的演奏家,这点也非常重要,就像京剧有梅派,关键有梅兰芳,如果没有梅兰芳,我觉得就没有梅派。古筝在唐代传到日本的“Koto”,传到高丽也就是现在朝鲜的“伽椰琴”,蒙古的“雅土特”都是古筝的姊妹乐器,他们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独特体系,就不需要再拉回到我们这边来划分了。我们一般说的流派是指汉族,我觉得现在比较成熟的,一个是山东、一个是河南、一个是广东客家、还有广东潮州、最后较晚形成的是浙江,这样五个地方的流派。另外方面,最近几年我们研究一些问题当中,有些很有名的演奏家和典型曲目,你说具体应归哪个地方流派呢?都勉为其难,那么我们最近起了个名叫“都市文化流派”。在大城市里,北京、上海是我们近现代中国文化的摇蓝,从古筝来看,1929年魏子犹先生从河南到北京教古筝,他虽然是河南派,但他原来是一位县长,文化比较高,教了大家都知道的娄树华先生,后来教了扬州的史荫美先生,还有梁在平先生,他们弹奏的特点就是曲调来自民间,但文化修养很高,梁在平先生是美国耶鲁大学求过学,香港陈蕾士先生是搞音乐学的,他虽然弹潮州筝,但他的起点并不是纯碎的民间音乐。现在家喻户晓的“渔舟唱晚”你说是哪一个地方流派的曲目?我觉得很难说。像梁在平先生弹的“寒鸦戏水”,因为他早期最喜欢古琴,所以他的筝有古琴的味道,你说是哪个流派?也很难说。我觉得除了现在形成那五个地方流派之外,应该加一个“都市文化流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