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莲官方网
会员
密码
网站首页
培训中心
古筝资讯
古筝产品
古筝教学成果
学员风采
古筝曲集锦
古筝资料
联系我们
古筝资讯
古筝资料总汇
玉莲及古筝名家照
古筝资讯
古筝乐谱
上海音乐学院考级筝谱
中央音乐学院考级筝谱
王中山资料
古筝教程
古筝名家简介
古筝论文
学筝指南
音乐知识总汇
古筝美文
贵阳古筝班招生信息
艺术高考专栏
博雅轩
古筝问题解答
新筝课堂
古筝考级
小红花公示
信息搜索
关键字:
范 围:
-请选择-
产品
新闻
首页
新闻中心
古筝资讯
王中山出席中日音乐家研讨会并讲解示范各流派
点击数:1787 更新时间:2010/11/1 13:31:49
收藏此页
应日中文化交流协会邀请中国音乐家代表团一行5人,于10月20日抵达日本进行访问。10月21日,由日中文化交流协会主办的“中国音乐家代表团欢迎会”暨“中国音乐的现状”研讨会在东京三菱大厦10楼会议大厅举办。欢迎会上,日中文化交流协会常任理事、作曲家池边晋一郎首先代表主办方对中国音乐家代表团的来访表示热烈欢迎。中国音乐学院副教授、著名
古筝
演奏
家
王中山
介绍了中国
古筝
演奏
的地域特色,并进行了示范表演。
古筝
从时间上分为传统
筝
和现代
筝
。传统的
筝
乐从地域上分为南北两大派,再细分出汉族
筝
乐的五大流派:河南
筝
、山东
筝
、潮州
筝
、客家
筝
、浙江
筝
。
古筝
的起源秦
筝
随着发展逐渐南移,跟当地的戏曲,说唱和民间音乐相融汇,结果形成了许多各具特点的流派和风格,它们在指法、曲谱、调式上有各自特点。
筝
在延边朝鲜自治州又
演奏
发展成为伽揶琴,还继续流传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
“奋逸响” (河南
筝
)恰似河南人的性格和语言高亢粗犷,明郎谐趣,富有戏剧性音效。
筝
在伴奏中逐渐具备了板头曲(中州古曲)的个性。河南
筝
的“游摇” 技巧,右手从靠近琴码的地方开始,流动的弹奏到靠近“岳山”的地方,同时左手大幅度的揉颤。
齐秦(山东
筝
)深受山东琴书唱腔和曲牌的影响,由于山东与陕西地域接近,琴书前奏出现的琴曲几乎跟河南板头曲一样。
演奏
时大指使用频繁,刚键有力,即“花指”,也是以大指连“托”
演奏
的,下花指为多,一如山东人的个性耿直,朴实。
潮汕人的流动足迹使得广东潮乐(潮州
筝
)流行范围很广。弹奏时注重“弹按尾随”的手法即通过左手按音的变化,以达到“轻六” 、“重六” 、 “活五” 、“反线” 、“轻三重六”几个几种音阶和调式的组合形式,而且音律也不同于十二平均律和其它地方的民间音乐。这一手法的运用加上“勒弦”加花的频繁使用形成畅华丽,温文尔雅的风格。
源于广东梅县大埔地区的客家
筝
(中州古曲)一般采用由慢到快再到慢的形式;常用板数来分类,一般把有六十八板的乐曲称大调(这与河南板头曲一致),音韵以古朴典雅著称(不似河南
筝
高亢激昂);客家
筝
曲既能训练左手 ,又能检验其左手的功底,突出了丰富多变而有内涵的左手按滑音(传统客家
筝
型制采用金属弦线,除了呤弦还为延长余音和“作韵”创造了条件),主要表现在:上滑音,下滑音,下方回滑音,延长数拍的上、下方重颤音。
流行于江浙一带的浙江
筝
(杭
筝
,武林
筝
),与杭州滩
筝
(一种说唱音乐)有浓厚的关系,特色是“四点”
演奏
手法的突出采有(其他流派
筝
乐也用,用得少),常给人以活泼明快的感觉,现代
筝
曲也常采用;另一个特点是以大指作细密的摇动来
演奏
的“插指”,其效果类似长弓的
演奏
,在其他流派的传统
筝
中所没有的(其他流派所称的“摇指”或“轮指”实际上都是以大指作比较快速的“托、劈”)。
在“中国音乐的现状”研讨会上,中国音乐家分别就中国音乐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回答了池边晋一郎先生的提问。
王中山
着重介绍了中国
古筝
的传统与发展现状。近年来
筝
的改革也进行了多种实验,制作了多种优质精美的
筝
,比如四川
筝
、上海
筝
、苏州
筝
;
筝
的转调也进行了尝试,改革了几种转调
筝
,比如营口张力转
筝
、沈阳音乐学院移码转调
筝
、苏州截弦转调
筝
、上海音乐学院蝶式
筝
,这些转调
筝
扩大了
筝
的表现力,使
筝
更便于参加合奏和伴奏。曲谱方面,由专业谱曲人士构思创作出来的现代
筝
的曲谱使得
古筝
演奏
艺术不仅仅是停留在民间音乐的改编上,例如《临安遗恨》突破了
筝
独奏、合奏的演绎,选用了用钢琴协作,中西合并。
王中山
说,中国现有
古筝
从业者300万人,为了让这门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乐器能被更多的现代人所接受和欣赏,必须坚持传承与创新并举,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的传统音乐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总页数:
1
1
上一篇:
常静助阵朱哲琴 品《山楂树》绝美筝音盼“筝”好听
下一篇:
古筝演奏文凭级考试 江苏七人过关常熟占五
【刷新页>
【加入收>
【打印此>
【关闭窗>
古筝培训|古筝培训班|贵州古筝培训|贵阳古筝培训|陈玉莲官网 © 2008-2010 版权所有
黔ICP备11001193号-1
邮箱:guzhengpx@qq.com 电话:13595081010 地址:贵州师范大学
技术支持:
散客时代
贵公网安备 520102020039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