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莲官方网
会员
密码
网站首页
培训中心
古筝资讯
古筝产品
古筝教学成果
学员风采
古筝曲集锦
古筝资料
联系我们
古筝资讯
古筝资料总汇
玉莲及古筝名家照
古筝资讯
古筝乐谱
上海音乐学院考级筝谱
中央音乐学院考级筝谱
王中山资料
古筝教程
古筝名家简介
古筝论文
学筝指南
音乐知识总汇
古筝美文
贵阳古筝班招生信息
艺术高考专栏
博雅轩
古筝问题解答
新筝课堂
古筝考级
小红花公示
信息搜索
关键字:
范 围:
-请选择-
产品
新闻
首页
新闻中心
古筝论文
继往开来 再谱华章
点击数:2534 更新时间:2009/12/18 22:04:56
收藏此页
2008年8月19日,中国
古筝
艺术第六次学术交流会在文化名城扬州召开。会议由中国音乐家协会与扬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中国音协
古筝
学会和扬州市文化局承办。来自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以及港澳台、韩国、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地的
筝
家、学者、文化传播人士和制
筝
企业代表共5D。多人出席、参与本次盛会,成为历来与会代表最多的一次。本次交流会内容丰富,包括专家论坛、
筝
艺交流、学术交流、名家音乐会、
古筝
展览会等。
8月19日上午,第六次
古筝
交流会正式开幕。中国音乐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徐沛东,中国
古筝
学会秘书长
王中山
,江苏音乐家协会主席朱昌耀,扬州市市长王燕文及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袁秋年等相关领导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中国音乐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徐沛东先生对几十年来
古筝
艺术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以及扬州市人民政府为
古筝
艺术的发展所作的努力表示肯定和感谢。论坛由
古筝
演奏
家
王中山
主持。来自各院校
古筝
名家交流和探讨了
古筝
艺术研究的新成果和新进展。原中国音协党组书记冯光钰先生就
古筝
艺术几十年来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发表讲话。赵登山、周延甲、陈安华、何宝泉等老一辈
筝
家以及中青年
演奏
家李荫等都做了精彩的讲演。专家们对
古筝
艺术发展的信息以及相关前沿研究,比如考古、作曲等等,对中国
古筝
艺术理论体系的建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筝
艺交流环节中,老中青三代
筝
艺表演百花齐放。交流的
筝
曲不乏名家新整理挖掘和新编创的作品,如唐代曲《春莺啭》、《道光云逸》、《金韵十月秋》、《阳光照耀在塔什库尔干》等。其中一些
筝
曲作品紧贴人民、紧贴生活,紧跟时代步伐,将先进的
演奏
技术运用到创作实践中来。根据江苏民歌《拔根芦柴花》、《一棵桃树》等为素材创作而成的《金韵十月秋》(钢琴与
古筝
),风格委婉抒情,曲调优美流畅。根据花儿编创的《花儿
筝
韵》洒脱飘逸,极具歌唱性的抒情小调让人醉迷。蝶式
筝
演奏
《阳光照耀在塔什库尔干》,优美的形制、左右手交叉
演奏
的方式等让大家耳目一新。传统经典名曲的
演奏
在
筝
艺交流中占有相当比重,足以见得传统乐曲的艺术魅力。如山东
筝
曲《四段锦》,潮州
筝
曲《昭君怨》等。
学术交流方面,大会论文集共收录论文90余篇。与会者各抒己见,观点鲜明,讲演精彩,可谓百家争鸣。
在审美方面的探究中,曹华与
筝
家赵登山《韵由心生》细致解读和剖析中国艺术最高的审美范畴“韵”的本质与内涵,对它在
古筝
音乐中的演绎作了阐述,提出了“韵由心生”的
筝
乐表达观。扬州
筝
人戈弘以“随谈”的笔触谈“
筝
韵”,他坚持许多乐曲的成功是源于
古筝
音色多变而导致的韵味深长,“韵”是
古筝
艺术永远的追求,同时也寄寓了对更多韵致的曲作出现的愿望。笔者《中国
筝
乐“花木鸟兽”母题研究及其文化审美》一文则从音乐“母题”视角入题,对中国
古筝
音乐的常见母题进行大致分类,通过具体作品的分析来重点剖析“花木鸟兽”这一母题,洞悉此母题
筝
乐的文化意蕴和审美。笔者认为通过对花木乌兽等自然事物的描绘和歌颂,反映出人们尊重自然、热爱生活和对适意人生的追求,它集中体现了中国人的自然观和审美观。
在教育方面,杨丹《从音乐教育哲学的视野看
古筝
教学三大误区》直击当前
古筝
艺术教育中常见的弊病,比如教师唯“技”是图,强调技法教学;过于追求对音乐作品故事性的介绍、解释等等。董晓玲反观当前
古筝
教育的不正之风,从教育者的使命、责任出发探讨了中国儒家文化深入
古筝
教育的必要和儒家文化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所注意的问题。笔者则以传播学的视角切入,从
古筝
教师“传道、授业、解惑”三个方面分析,提出
古筝
教师应该充当“把关人”角色,重视教学互动,以帮助教师扭转“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这种陈旧的教学观,以提高教学效果。
筝
家何宝泉从多年的弹
筝
和制
筝
经验出发,呼吁
古筝
乐器改革势在必行,表现出老一辈
筝
家在乐器改革方面的开阔视野。中国第一位
古筝
博士毛丫对日本
筝
改革发展轨迹的梳理以及日本
筝
各种弦制
筝
的研发与使用现状的探究,对国内
筝
乐器的革新的研究与实践,对相对欠缺的中国
古筝
理论体系的完善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现实意义。
有些专家更多地看到当前
古筝
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和对
古筝
今后如何发展的忧虑。浙派名家孙文妍以2007年“金钟奖”
古筝
大赛为切八点,从
古筝
专业作曲家对
筝
曲创作的意义和作用、当前
筝
曲创作的弊病与误区以及
古筝
教学、
演奏
与革新等多个侧面,谈了一些切身体会。她认为当代
筝
曲的创作虽然突破了传统的束缚,打破了旧框的限制,但却又陷入新一轮的“新八股”窠臼,比如逢调(五声调式)必避、逢曲必拍、逢高潮必刮等等,这令
古筝
原来优雅的神韵荡然无存。她呼吁作曲家应该还
古筝
于人民。另外,她也建议青少年重视对传统、民间曲目的学习,以延续和传承经典。
古筝
教育家赵曼琴《繁荣表象下的
古筝
艺术危机——对
古筝
淡出乐队的反思》一文谈到当前
古筝
不能适应乐队合奏而逐渐淡出的原因和由此带来的忧虑,并延伸到对
古筝
教育、改革等方面的考虑。他认为
古筝
逐渐淡出乐队重要的原因之一在于
古筝
不能快速视奏,成为融入乐队的瓶颈,而造成
古筝
不能快速视奏的重要原因在于没有掌握快速秩序体系的
演奏
方法。
古筝
演奏
中错误的音高概念和
演奏
方法导致的音准失衡问题、
演奏
者自我意识下缺乏与乐队的合作而导致的音乐处理的随意性等,也影响了
古筝
融八乐队。
文论交流以多侧面、多论题的探讨丰富和扩展了与会者的理论视野,真正实现了思想上的碰撞。然而也存在一些不足。单就论文而言,其在质量、水准上并不令人乐观。有些还只能算文论,从格式、学术规范等方面还欠缺标准化、规范化。从论题的涉猎方面还过于局限,像
古筝
书籍的出版、
古筝
艺术当下的传播方式等方面没有涉及,成为交流上的空白。学术交流方式方面,许多参会者往往“照本宣科”,互动讨论环节缺乏,等等。这一些都显性影响了交流的效率和质量。
演奏
会也是本次学术交流会的重头戏之一。8月20日晚的名家
演奏
会以传统乐曲为主,中国南派
古筝
第一人陈安华
演奏
了潮州
筝
曲《深闺怨》和客家
筝
曲《蕉窗夜雨》。浙派名家孙文妍
演奏
的是浙派名曲《小霓裳曲》、《云庆》。还有的
筝
家
演奏
了由自己创作、编曲的作品,秦
筝
筝
家周延甲的《秋夜
筝
》、《姜女泪》,
古筝
演奏
家赵登山《铁马吟》等等。参加表演的还有台湾
筝
家樊慰慈等。8月21日晚是中青年
筝
家的专场,主角是中国音乐“金钟奖”各奖项的获奖者任洁、范冉、
刘乐
、蔡姗姗等。通过
演奏
近年涌现的
筝
曲佳作,如《望秦川》、《汉江韵》、《风之猎》、《幻想曲》等,展示了他们在
筝
乐方面的才华和造诣。
演奏
家沙里晶领奏的《天女散花》(徐晓琳作曲),
筝
音、人声美妙配合,袅袅仙乐顿时将人们带入超凡脱俗的境界。
演奏
家李庆丰、张彤、江湛曦、李伟等合奏山东
筝
曲《
高山流水
》,美妙的乐音、酣畅的表达寄寓着
筝
人以琴会友的情意。
古筝
演奏
家
王中山
一曲《临安遗恨》和传统经典《
渔舟唱晚
》,成为
演奏
会压轴大戏,赢得听众经久不息的掌声。
“雅韵之声”两场
古筝
音乐会通过
筝
界名人演绎经典名曲与近年来获得重大奖项的优秀
古筝
作品,展示了他们的
演奏
才华与艺术风范,为推新人、推新作搭建了一个展示才华、相互交流和学习的平台。通过老中青三代的精彩演绎,我们由衷赞叹一个
古筝
艺术梯队的不断成形。
如此高规格
古筝
学术交流会的圆满成功,离不开强大的后台支持和赞助。扬州品牌制
筝
企业如天艺、金韵、正声、天韵、雅韵、翔声等8家单位提供了赞助支持。
筝
艺、文论交流的同时,在扬州人家大酒店的地下展厅,
古筝
产品展示会也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这几家制
筝
企业也成为上百家
古筝
及相关产品参展企业备受关注的单位。这些厂家均将其最具有代表性的精品展出,一些新研发的成果成为人们驻足询问的焦点,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金韵乐器御工坊有限公司展出的十三弦唐
筝
,雅韵琴
筝
有限公司的钢丝弦
古筝
等等。企业要发展,创新是动力。展会中的
古筝
有的融入扬州传统的瓷器等新元素,有的是对传统形制的复原等等,都包含着制
筝
企业的创新视野和胆识。扬州的一些制
筝
企业在工艺、制造等创新方面还渗入了一些“人性化”的因素。比如瓷器工艺便是解决寒冷地带
古筝
容易开裂等问题而采用的,圆头凤尾
筝
则是为方便随身携带而设计等等。
古筝
展览会可谓
古筝
行业的一次集中亮相,
古筝
制作工艺、进展方面得到充分展示的同时,同行之间的交流也加深和拓宽了。
与前五届
古筝
艺术交流会相比,本届交流会活动规格高,表现为参与人数多、交流文论数量多、新人佳作多。扬州市政府对本次交流会给予了极大关注,从各方面提供支持,由此提升了本次会议的整体规格。
自1986年首届中国
古筝
艺术学术交流会在扬州召开以来,已连续举办了五届。参加历届
筝
会的人数累积3000人次。本次是继首次交流会18年之后国内举办的第六次全国性的学术研讨会。如今,
古筝
艺术交流会已经成为扬州城市文化发展的一个名片,是国内外
筝
家实现艺术、学术交流的平台,通过推新作、推新人、谋发展大计等等,成为促进
古筝
艺术和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国内外
古筝
界普遍关注的文化盛事。“交流出真知”,期待2012年中国
古筝
艺术第七次学术交流会更加精彩和辉煌!
总页数:
1
1
上一篇:
筝技与乐感——古筝演奏中乐感培养的实施
下一篇:
关于青少年“古筝热”潜伏问题的思考
【刷新页>
【加入收>
【打印此>
【关闭窗>
古筝培训|古筝培训班|贵州古筝培训|贵阳古筝培训|陈玉莲官网 © 2008-2010 版权所有
黔ICP备11001193号-1
邮箱:guzhengpx@qq.com 电话:13595081010 地址:贵州师范大学
技术支持:
散客时代
贵公网安备 520102020039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