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莲官方网
会员
密码
网站首页
培训中心
古筝资讯
古筝产品
古筝教学成果
学员风采
古筝曲集锦
古筝资料
联系我们
古筝资讯
古筝资料总汇
玉莲及古筝名家照
古筝资讯
古筝乐谱
上海音乐学院考级筝谱
中央音乐学院考级筝谱
王中山资料
古筝教程
古筝名家简介
古筝论文
学筝指南
音乐知识总汇
古筝美文
贵阳古筝班招生信息
艺术高考专栏
博雅轩
古筝问题解答
新筝课堂
古筝考级
小红花公示
信息搜索
关键字:
范 围:
-请选择-
产品
新闻
首页
新闻中心
古筝论文
筝(弦)及弹奏方式和演奏技巧的沿革
点击数:2554 更新时间:2009/12/18 22:17:51
收藏此页
1、
筝
(弦)的沿革
古代的
筝
曾为五弦,到了战国末期,为了加宽音域,增加到了十二弦。以后
筝
弦的增加速度很缓慢,从汉晋到唐宋这1300多年间,只增加了1弦。十二弦与十三弦虽然只一弦之差,但从五声音阶的定弦原则来看,它的目的在于加强主音,使其实用价值更大。
筝
发展到汉代已出现了转调。候瑾《
筝
赋》中记有:“于是急弦促柱,变调改曲。”是采用移动
筝
柱来转调的。十三弦
筝
,在隋代就已出现,隋文帝开皇雅乐中首见载有十三弦
筝
的使用。隋代
筝
的
演奏
中也用了移柱转调的方法:“促调转移柱”(王台卿诗),“调宫商于促柱”(顾野王赋)。盛唐时期流行的十三弦
筝
是在十二弦
筝
的基础上加以改进的。在唐宋时期,十二弦
筝
与十三弦
筝
并存,但有雅俗之分,十三弦为俗乐
筝
,流行于民间;十二弦
筝
为雅乐
筝
,流行于宫廷。宋陈炀《乐书.宋史.乐志》中记载:“本朝十三弦
筝
,然非雅部乐也。”这一时期的
筝
弦,多用丝弦或(昆鸟)鸡的筋作弦,这在唐朝诗人刘禹锡和唐彦谦的诗中都有提及。岑参在《秦
筝
歌送外甥肖正归京》诗中云:“汝不闻秦
筝
声最苦,五色缠弦十三柱。”丝弦的主要特点是:银色深厚、灵透、柔和、韵味深长,最富于表现慢板及花音不多的庄重古朴的抒情乐曲。
到了元、明、清三代,又出现了十四弦和十五弦
筝
。明末清初,南方各地开始使用铜和钢的金属弦,如粤、闽两省首先使用铜弦。到了20世纪30年代后,出了继续使用传统丝弦外,又开始使用钢弦。钢弦银色清越、明亮,余音长,最适合表现音韵典雅缠绵的乐曲。这一时期的
演奏
技巧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据明代《敦煌实录》云:“索函宗伯夷成善弹
筝
,悲歌能使喜者堕泪;改调易讴,能使戚者起舞,时人号曰:雍门周。”由此略见一斑。
清代的
筝
有了新的发展,值得重视的是,清代十四弦
筝
已用了七声音阶的定弦。在《律吕正义合编》中记载有:“
筝
似瑟而小,十四弦。...;各隋宫调设柱和弦以谐律吕,通体用桐木金漆,四边绘金夔龙,梁及尾边用紫檀,弦孔用象牙为饰.....今
筝
十四弦则五声二变为七,倍之为十四也”。这里说的“五声二变为七,倍之为十四也”,即指七声音阶定弦。另据记载,清康熙年间,曾有人用
筝
等四种乐器在宫廷合奏了康熙根据琴曲改编的“平沙落雁”。当时还有人用
筝
独奏了变调“月风儿”。十六弦
筝
的出现,大概在清朝末年或民国初年前后。
从建国后到现在,
筝
弦的增加很快,
筝
的
演奏
艺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筝
的改革也进行了多种实验,制作了多种优质精美的
筝
(如四川
筝
、上海
筝
、苏州
筝
);
筝
的转调也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已经改革了几种转调
筝
(如营口二十五弦脚踏张力转调
筝
,沈阳音乐学院移码转调
筝
,苏州四十四弦脚踏转调
筝
,上海音乐学院蝶式
筝
),这些转调
筝
扩大了
筝
的表现力,使
筝
更便于参加合奏和伴奏。近年来,
古筝
的弦又出现了尼龙弦。这种弦是以金属弦为内质,外加以尼龙丝缠绕而成。尼龙弦在一定程度上,既有金属弦那种清脆、明朗的特点,又有丝弦委婉质朴的韵味,他的余音长短适中,音韵较为清雅含蓄,最适于表达现代双手技巧复杂的乐曲。
2、弹奏方式及
演奏
技巧的沿革
今日
筝
流行于与专业演出和民间,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乐器。但用假甲弹
筝
,并非近代之创。早在南北朝时期(公元前502年)的梁代《梁书·羊侃传》载:“有弹
筝
人陆大喜,著鹿角爪,长七寸。”在李商隐的《无题二首》诗中有:“十二学弹
筝
,银甲不曾卸。”另外,在《资暇录》中对假甲的使用有如下的记录:“今弹
筝
,或削竹为甲,以助食指之声。亦因研公也弃真用假,舍清才从浊。人盖靡只其由也。至如箜篌之与秦
筝
,若能去假还真,其声婉美矣。”
溯其本源,既然有“代指”与“去假还真”只说,可见最初弹
筝
乃是用肉甲来
演奏
的。后来由于假甲音量大、使用方便、不易损坏等原因,逐渐取代了肉甲,一直流传到今天。今年来,随着
筝
演奏
技术的不断发展和
演奏
力度的加强,以及
筝
弦的加粗,使假甲更加普遍的推广开来。
传统的
筝
曲,右手弹奏旋律,左手施以颤、按、滑、揉等技巧,这是从古流传至今的
演奏
方法,也叫传统奏法。致于左手何时开始移到
筝
码右边和右手同时
演奏
的,无从考究,但在敦煌壁画中已看到双手弹
筝
的形象,还有在陕西蓝田水陆庵佛寺群雕中也有生动的双手奏
筝
的乐人形象。
1935年,杭州国乐研究社用铅字印制的合奏曲《将军令》的
古筝
分谱中,可以明显地看出“双手抓
筝
”手法的运用。我们还可以在王巽之先生传谱的《月儿高》、《四合如意》等曲中看到左手简单的伴奏音型和划奏技法。
1955年,赵玉斋教授创作
筝
曲《庆丰年》,使左手的技巧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在这首曲子中有了琶音、和音、三和弦,左手能和右手交替弹奏旋律,左右手大、食、中指的
演奏
技巧有了很大发展,《庆丰年》一曲开创了
古筝
双手
演奏
技巧的新篇章。
1965年,原上海民族乐团
古筝
演奏
员王昌元创作的
筝
独奏曲《战台风》,在传统“四点一”指法基础上创出“扫摇四点”奏法,在传统食指抹弦奏法的基础上,创出“双手食指点奏”奏法,把
古筝
演奏
技术推向了新的阶段。
继《战台风》之后,《幸福水渠到俺村》、《草原英雄小姐妹》、《东海渔歌》等曲的出现,使
古筝
双手
演奏
技巧继续发展,更趋完善。80年代以后,现代
筝
曲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出来。如《山魅》、《黔中赋》等曲,突破了传统的五声音阶的定弦法。
随着新的双手
演奏
技巧不断涌现,不断革新,
古筝
的表现力也会不断的提高,也必将不断推动
古筝
事业的发。
总页数:
1
1
上一篇:
浅析古筝作品《溟山》的音乐创作
下一篇:
浅谈潮州古筝的演奏技法
【刷新页>
【加入收>
【打印此>
【关闭窗>
古筝培训|古筝培训班|贵州古筝培训|贵阳古筝培训|陈玉莲官网 © 2008-2010 版权所有
黔ICP备11001193号-1
邮箱:guzhengpx@qq.com 电话:13595081010 地址:贵州师范大学
技术支持:
散客时代
贵公网安备 520102020039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