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莲官方网
会员
密码
网站首页
培训中心
古筝资讯
古筝产品
古筝教学成果
学员风采
古筝曲集锦
古筝资料
联系我们
古筝资讯
古筝资料总汇
玉莲及古筝名家照
古筝资讯
古筝乐谱
上海音乐学院考级筝谱
中央音乐学院考级筝谱
王中山资料
古筝教程
古筝名家简介
古筝论文
学筝指南
音乐知识总汇
古筝美文
贵阳古筝班招生信息
艺术高考专栏
博雅轩
古筝问题解答
新筝课堂
古筝考级
小红花公示
信息搜索
关键字:
范 围:
-请选择-
产品
新闻
首页
新闻中心
古筝论文
筝乐苦音的研究
点击数:1983 更新时间:2009/10/27 20:59:55
收藏此页
焦金海
一、苦音、苦音音阶
苦音——苦楚、激愤的音调,动人心弦的特性音。
苦音,又称哭音,是我国部分地区特有的一种音乐现象,是汉族音乐中一种独特的音调,存在于全国多种地方戏曲、曲艺、民歌、民族器乐中。“苦音”的名称,来源于西北地区的地方戏曲。在陕西、甘肃一带流行的秦腔、碗碗腔等戏曲及其它民间音乐中,有一种含特性音的腔调,被称为“苦音腔”(与之相对应的还有“欢音腔”)。苦音腔的调式音阶中有两个特性音,即微升fa 和微降si。它们对乐曲或唱腔的调式结构、表情意义和艺术色彩有着强烈的影响。其中微升fa 介于fa 和升fa 之间,音高靠近于fa,而不是升fa,一般习惯记作[↑4 ];微降si 介于si 和降si之间,音高靠近于降si,而不是si,一般习惯记作[↓7]。由于这两个音具有一定的游移性,有时上行时会略有偏高,下行时会略有偏低。含苦音腔的音乐具有苦楚、凄凉、哀伤、抑郁、激愤、深情等情感色彩,因而得名。笔者认为,所谓苦音,从广义上讲,是指一种苦楚、激愤的腔调;从狭义上说,则是指这种腔调中的两个特性音:“微升fa 和微降si。
苦音不仅流行于西北地区,还流行于山西、广东、四川、云南、贵州、湖北、福建等地。在不同地区称谓不同,但所表达的情感与苦音相同或接近。如:川剧弹腔中的“苦皮”,滇剧中的“苦禀”,冀中唐剧中的“凄凉调”,广东音乐中的“乙凡线”,广东汉调音乐中的“软弦调”,潮州音乐中的“重三六”、“活五”等。此外,福建南音中的“五空管”、“望远行”也具有苦音的特色。
苦音音阶——燕乐音阶的传存,三分损益律的具体表现。
人们习惯把含苦音的调式音阶称为“苦音音阶”。在戏曲音乐中,苦音音阶常用徵调式七声音阶,它的排列是:
这个音阶的特性音是第三级(微降si) 和第七级(微升fa)。
我国传统调式音阶是由“三分损益”(五度相生) 法产生的。它是由一定长度的弦或管作为起点音“宫”,数次交替采用“三分损一”、“三分益一”,依次产生了徵、商、羽、角,这五个音按音高的顺序排列在一个八度内,则成为中国传统五声音阶:宫、商、角、徵、羽(即:do、re、m i、so l、la )。在传统乐理中,这五个音被称为“正音”。按“三分损益”法还可引伸出“变宫”、“变徵”。从理论上推算,还可由“宫”向下属方面两次“五度相生”而引伸出“清角”和“闰”。这四个音:清角、变宫、变徵、闰(即fa、si、升fa、降si) ,被称为“偏音”(不作为主音构成调式)。它们是特性音,在音乐中具有特殊的感染力。如古籍《战国策·燕策三》曾记载:“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绘声绘色地描述了“变徵”的悲凉气氛。
由“三分损益”法而得出的上述九音(五“正音”、四“偏音”) ,其中有三组音列构成了我国传统的三种七声音阶,即:
1、雅乐音阶(也称古音阶) :由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组成。
2、清乐音阶(也称新音阶) :由宫、商、角、清角、徵、羽、变宫组成。
3、清商音阶(也称燕乐音阶) :由宫、商、角、清角、徵、羽、闰组成。
苦音音阶与古代燕乐音阶的排列大致相同,只不过其“清角”与“闰”要略高些罢了。因此可以认为,苦音音阶是古代燕乐音阶在传统音乐、民间音乐中的传存与遗续。
二、
筝
乐苦音
在
筝
乐领域中,具有苦音音调的传统
筝
曲相当多,还有不少根据民间音乐苦音音调素材创作的
筝
曲,我们可统称之为“苦音
筝
曲”。这些分布在全国各地的苦音
筝
曲,虽然形态不同,风格各异,但它们都有着共同的苦音音阶和相近的表情意义。这恐怕与它们同宗同源,都出自古老的西秦之声——秦声、秦乐或秦
筝
不无关系。这些
筝
曲在全国的分布大致有:
陕西
筝
曲中具有苦音调式音阶的
筝
曲;山东
筝
曲中个别带微升fa 和微降si 的
筝
曲;潮州
筝
曲中的“重三六”、“活五”
筝
曲;粤乐
筝
曲(由广东音乐或广东戏曲音乐移植或改编的
筝
曲) 中的“乙凡线”一类
筝
曲;客家
筝
曲中的“软弦调”
筝
曲;福建
筝
曲(也称闽南
筝
曲) 中的带微升fa 和微降si 的
筝
曲;福建南音
筝
曲(由福建南音编曲或取其素材而作曲的
筝
曲) 中的“五空管”、“望远行”特色的
筝
曲等。
这些苦音
筝
曲深刻而细腻地表达了人们的内在情思,感人至深、沁人心脾、令人陶醉。唐诗有云:“秦
筝
声最苦,五色缠弦十三柱”、“抽弦促柱听秦
筝
,无限
筝
人悲怨声”、“座客满筵都不语,一行哀雁十三声”。这里的“最苦”、“悲怨”、“不语”、“哀雁”都表达了古代具有苦楚情感特色
筝
曲的强烈感染力。
中国传统
筝
曲之所以韵味浓郁、动人心魄,除了乐曲内涵的深刻、曲式结构的完整、
演奏
艺术的出神入化、乐器制作的精良等因素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
古筝
特别善于表现乐曲中的特性音,即中国传统调式音阶中的“偏音”。这与
古筝
的定弦调式音阶及
演奏
方法有着密切的关系。
古筝
常用传统五声音阶的宫、商、角、徵、羽定弦,其它“偏音”靠左手在码外弦段上按弦产生,多数苦音都是按弦所得。
古筝
左手的按、滑、揉、颤、点等技法,常能使苦音维妙维肖地阐发人们内在的思绪,从而蕴涵着深沉的华夏神韵。
我们对
筝
乐苦音的研究有着多方面的意义。首先,这是对
筝
乐深刻内涵的探讨,是对
筝
乐传统音阶的结构、调式思维、音乐色彩及艺术表现诸方面的研究。这有助于揭示
筝
乐的本质,指导
筝
乐的赏析、
演奏
和教学。其次,由于苦音
筝
曲存在于多种流派的
筝
曲中,探讨
筝
乐苦音有助于对不同流派
筝
曲的了解和掌握。其三,通过研究
筝
乐苦音,可以开拓
筝
乐作品创作领域中的新思维、新技法。这不仅可以从理论上指导作曲者创作多种不同风格的苦音
筝
曲,而且可以运用苦音调式音阶的特性创作出大型富有戏剧性冲突的
筝
乐组曲、协奏曲。在这一点上,笔者通过在
筝
曲创作中运用移宫犯调变换出苦音音阶而获得的新音调、新色彩、新的艺术表现就深有体会。总之,对
筝
乐苦音的探讨,既有历史的回顾与研究,又指导
筝
曲的创作与发展,因此是很有意义、很必要的。
三、各地苦音
筝
曲的特色
分布在全国各地的苦音
筝
曲,有三个共同点:第一,都具有特性音微升Fa 和微降si,其调式音阶都是苦音音阶。第二,其表情意义,都是苦楚、哀伤、激愤、深情的情感。第三,每个地区的苦音
筝
曲,大都采用徵调式。这些苦音
筝
曲,也有三个不同点:第一,不同地区特性音的旋法走向不同。第二,不同地区特性音的滑音走向也不同。第三,不同地区特性音的揉弦方法不同,以及揉弦与滑音的组合方式也不尽相同。
1.陕西
筝
曲
陕西
筝
,即秦地之
筝
,由于其发祥于秦地,故同陕西民间音乐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陕西
筝
曲大都来源于陕西地方戏曲和说唱音乐的唱腔旋律。而陕西有代表性的三大剧种(秦腔、眉户和碗碗腔) 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具有徵调式的苦音音阶,其中微升fa 与微降si 在演唱(
演奏
) 中具有不稳定的游移性,一般情况微升fa 下行向m i 游移,微降si 下行向la 游移,其哀怨、凄楚的色彩相当浓郁。由于历史的原因,传统的陕西
筝
演奏
,在“榆林小曲”的伴奏中还见遗存,在其它民间音乐中已难见到。这说明秦
筝
在秦地并未失传,余绪尚存,“真秦之声”犹在。现代
筝
家据民间音乐素材改编或作曲的陕西风格
筝
曲已成为当今陕西
筝
曲的主要成份。这些
筝
曲主要有《秦桑曲》(周延甲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焦金海编曲)、《香山射鼓》(曲云曲)、《三秦欢歌》(魏军曲) 等。根据陕西《碗碗腔》的旋律素材创作的《秦桑曲》可视为陕西苦音
筝
曲的代表。乐曲借唐代大诗人李白《春思》中“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的情境,以委婉、柔美、凄楚、激愤的旋律,描述了青年女子思念亲人的迫切心情。《秦桑曲》独具特色的苦音旋律,优美动听、感人至深。这种旋律充分展现了秦风的神韵。著名音乐理论家何昌林先生文章中说:“此曲左手以韵补声的进退复扶所产生的清角与闰音极其美妙地连接使用别具一格的意趣,使人在跌宕错落、莫辨宫商的迷离之际,充分领略了‘秦风’的神韵”。例如:
筝
独奏曲《秦桑曲》(周延甲曲)
筝
独奏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是一首具有浓郁苦音风格的
筝
曲。是笔者根据陕西文艺工作者集体填词编曲的同名陕、甘民歌而编曲创作的。1972 年见到的这首民歌的油印本是用苦音音阶记谱的,因此当时所编曲创作的
筝
独奏曲也是采用苦音调式音阶写谱的。这首
筝
曲,流传很广,深受
筝
乐
演奏
者、爱好者的喜爱。例如:
筝
独奏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焦金海编曲)
陕西苦音
筝
曲在旋法上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上行跳进,下行级进。这种旋律的进行,跳进可使情绪激愤而波动,级进可使情绪深沉而哀伤。跳进与级进配合进行,使陕西苦音
筝
曲充分显示了鲜明的地方风格。下列例子是先行跳进,后行级进:
秦桑曲(周延甲曲)
陕西苦音
筝
曲以下行级进为主,上行跳进为辅。这种下行一吟三叹的曲调,充分表现了哀伤、苦楚的情感。
2.山东
筝
曲
山东
筝
曲又称齐鲁
筝
曲,其历史悠久、传统深厚,以刚劲、明快、铿锵有力的艺术风格称著
筝
坛。三国时,著名文学家曹植的封地就在山东荷泽一带。曹氏不仅擅
筝
,而且对
筝
乐颇有研究,曾写有“弹
筝
奋逸响,新声妙入神”、“搦素
筝
而慷慨,扬大雅之哀音”等赞美
筝
乐的诗句。山东
筝
主要流传于山东西南部的荷泽地区,以郓城、鄄城为主,被称为“郓、鄄
筝
琴之乡”。同时也流传于山东西部的聊城地区,以临清为主,民间流传“山东尚为齐鲁地,东有奚琴西有
筝
”的说法。
山东
筝
曲通常被分为两类,笔者认为,如果加上苦音
筝
曲,也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结构规范的“八板体”
筝
曲,如组合起来也可称为“大板套曲”。主要曲目有《汉宫秋月》、《玉女绣针》、《红娘巧辩》、《隐公自叹》等;第二类是由山东琴书的唱腔、前奏、间奏及曲牌音乐演变而来的“碰八板”
筝
曲,主要曲目有《凤翔歌》、《双叠翠》、《呀儿哟》、《过街牌》等;第三类就是苦音
筝
曲,曲目有《美女思春》、《幽思吟》等。
山东传统
筝
曲(包括苦音
筝
曲) 大都采用宫调式音阶,其七声音阶中出现的特性音之旋律走向与陕西苦音
筝
曲不同。山东苦音
筝
曲的微降si,在旋律进行中常上行到主音do,然后再下行至属音;而陕西苦音
筝
曲微降si 常下行。
姜宝海著《
筝
学散论》(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 一书的“敬修堂〈
筝
谱集成及其译著〉”一章中刊有苦音
筝
曲《美女思春》,并在此书的“金灼南
古筝
艺术”一章中刊有《幽思吟》。这两首
筝
曲的骨干音基本相同,只是变奏加花不同。其曲意,正如山东
筝
派代表人物之一金灼南所述:“佳人才子衷于情而限于制”,“闺阁中悲伤抑郁无限的幽感”。这两首
筝
曲既有苦音音阶的微升fa 和微降si,又区别于“真秦之声”的陕西苦音
筝
曲,在它忧思、哀怨的旋律中,内蕴着激忿的情感,有着明显的柔中寓刚的性格特征,这同山东
筝
派朴实、豪爽的总体气质是一致的。例如:
山东
筝
曲《美女思春》
据知,还有这类苦音
筝
曲在山东民间流传。
3.潮州
筝
曲
潮州
筝
,在当地被称为“秦
筝
”或“情
筝
”,这显然是与它的悠久历史和善于表达丰富的情韵有着密切的关系。潮州
筝
曲是流传于广东潮汕地区的民间
筝
曲,分为套曲和小曲两种,其委婉、缠绵、典雅、清淳的风格,同粗犷、豪放、悠远壮阔的北方
筝
形成鲜明的对比。
苦音
筝
曲在潮州
筝
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潮州
筝
曲中“重三六”与“活三五”两种调体的
筝
曲就是带有苦音特色的
筝
曲。“三六”、“三五”的名称来源于潮州音乐独特的传统记谱方式“二四谱”,这是我国少见的弦索谱记谱法。
“重三六调”简称“重六调”,其定弦是:
调式音阶是苦音音阶,即:
记谱中不标出微降、微升,靠
演奏
中掌握。正如徐荣坤文章《再谈苦音音阶和它的两个特性音Fa 与 si》中所说:“从本质上讲,苦音音阶的构成和潮州音阶中重三重六调的构成基本上是一致的。它们的两个特性音Fa 和si,调性和音高常常有所游移等特征基本是一致的。”①
“重六调”
筝
曲的表情意义有两种:一种是表现哀怨、深沉的情感,如:《柳青娘》、《月儿高》、《北雁思归》等;另一种是表现抒情、深情、委婉的情绪,如:《中秋月》、《寒鸦戏水》、《红梅头》等。
“活三五调”简称“活五调”,是指“二四谱”中的“三、五”两个音在
演奏
中“活跃”一些。其定弦法,常用的是:
其调式音阶是:
其中“re、fa 都是微升,“si”是微降,甚至比“重六调”的微降还要低一些。“活五调”的定弦,采用:
时,因其中没有[3 ],被称为“绝工”,这样,在秦
筝
中比较游移的清角,在潮
筝
中就相对较为稳定了,其调式音阶与燕乐音阶也较为吻合。由于[4 ]音不用按出,左手按滑音可集中在二四谱的三、五两音,即[7·、2 ]上进行,达到“活三五”的作用。
总之,苦音
筝
曲的“重六调”、“活五调”,形象而具体地道出了左手按弦轻重有别而取音不同的实质。所谓“重三六”,即重按la、m i 两音而求微降si、微升fa 两个特性音。这种“重”按与“活”音,又往往同吟揉相结合,从而使新取的音高于不稳定中产生扑朔迷离的效果。因而,潮
筝
中的苦音能给人以一种微妙的感觉。由于在不同的旋律中,“重”、“活”与吟揉的程度有所不同,所产生的表情意义当然也有所区别,所以潮州
筝
曲的苦音表现力就显得特别丰富。潮州
筝
曲中的苦音在旋律进行及滑音走向上与陕西
筝
曲不同。前者上行上滑,后者下行下滑。例如:
潮州
筝
曲《寒鸦戏水》
4.粤乐
筝
曲
多年来,在广东、香港从事
筝
乐艺术的专家学者,将一批广东音乐或广东戏曲音乐移植、改编为
筝
独奏曲,这些清新、明丽、委婉动人的
筝
曲,可称为“粤乐
筝
曲”。其中也有不少具有苦音特色的
筝
曲,这是因为广东粤乐同陕西秦乐本来就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据史料记载,古代曾有大批北方军民迁徙到广东岭南地区守边与屯田。他们不仅带来了北方先进的生产技术,也带来了包括西秦音乐在内的北方文化。至今在广东戏曲音乐中有“西秦腔”(又称“恋坛腔”) ;广东东部还保留有“西秦戏”的剧种;广东音乐的常用乐器中还有秦琴,等等。所有这些,都是最好的历史见证。
广东音乐、广东戏曲音乐统称为粤乐。粤乐常用的调式音阶中有“正线”和“乙凡线”之分。“正线”类似秦腔的“欢音”;“乙凡线”则类似秦腔的“苦音”。“乙凡线”具有哀伤、忧愁的情感,常用徵调式七声音阶。“乙凡”两音在工尺谱中即[↓7、↑4 ]。在曲调中常用的三音列是“上乙合”[1↓7·5·]、“尺上合”[215· ]、“尺凡合”[2↑45 ]等。终止音常是“合”[5 ],半终止音常是“乙上尺”[↓7·12 ]、“六凡尺”[5↑42 ]等。在粤乐中,具有“乙凡线”特色的
筝
曲,就是苦音
筝
曲,如《泣长城》、《别鹤怨》、《连环扣》等。在《双声恨》一曲中既有欢音音阶的“正线”(一、三段) ,也有苦音音阶的“乙凡线” (第二段)。这些
筝
曲在记谱中一般不标出微升fa 和微降si 的箭头符号,专业
演奏
者遇到这类“乙凡线”
筝
曲自然会按其应有音高
演奏
。如:
粤乐
筝
曲《连环扣》
粤乐
筝
曲《泣长城》
5.客家
筝
曲
客家
筝
曲,亦称汉乐
筝
曲、中州古调,主要流传于粤东大埔、兴宁、梅县、蕉岭等地。在赣南、台湾也比较流行。以其古朴淡雅、清秀委婉的风格称著于海内外。客家
筝
曲的源头从“中州古调”、“汉皋旧谱”词汇中已见端倪,它原来也是古代中原、汉水一带人口南迁的结果。
客家
筝
曲中有“大调”、“串调”与“小调”三大类。“大调”乐曲曲式结构严谨,每首乐曲均为六十八板,具有“八板体”的特征,类似河南的板头曲,只是风格不同。“串调”乐曲板无定数,既有七十多板的,也有十多板的
筝
曲,它来源于广东汉剧音乐和民间曲牌。“小调”乐曲短小。大调和串调中都有类似粤曲“正线”的“硬弦” (亦称“硬套”) 和类似粤曲“乙凡线”的“软弦” (亦称“软套”)。“硬弦”五声音阶为:
软弦五声音阶为:
七声软弦
筝
曲中的“3”、“6”大都为经过音或装饰音,不是调式骨干音。因此,“软弦”音阶亦即苦音音阶。客家软弦
筝
曲的总体风格是深沉、含蓄、淡雅、古朴,擅长表现哀怨、忧伤、缠绵悱恻的情绪和恬静、悠远、空灵的意境。其较有代表性的曲目有《出水莲》、《崖山哀》、《杜宇魂》、《散楚词》等。客家
筝
曲“微升fa”的走向较多是so l,“微降si”的走向较多是do,这是与陕西
筝
曲截然不同的,因此在风格上蕴含着一种内在的深沉与悲愤之情。客家
筝
曲中的微升fa 和微降si在记谱上也不标出箭头符号。例如:
客家
筝
曲《杜宇魂》
客家
筝
曲《出水莲》
6.福建
筝
曲
福建
筝
曲,因其主要流行于闽西南的诏安、云霄、上杭、龙岩等地,因此也称为闽南
筝
曲。幽雅、清奇、朴素、静逸是闽南
筝
曲的特色。
历史上,福建诏安一带盛行以
古筝
为主奏的“古乐合奏”,它同我国北方的合奏形式如“碰八板”、“中州古乐”乃一脉相承。究其原由,也是古代北方军民南迁的结果。福建
筝
曲明代已很盛行。明代福建李贞夫诗云:“我有朱丝弦,惯读太古音。” (注:朱丝弦,指
筝
)
闽
筝
中的苦音
筝
曲主要有:《昭君怨》、《暗相思》、《凤离词》、《梳妆》等。
闽
筝
的苦音
筝
曲
演奏
中,采用了独具特色的“点滑音”,即用“点弹”的方法瞬间形成短促、急切的下滑音,其特点是“滑中有点、点中带滑”,因此,其苦音常常出现于“点滑”之中,格外显得游移不定,变幻莫测,加之,错杂以慢按轻揉交替进行之中,张弛有序、缓急有度,常能产生别具一格的效果,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右手技巧中有独特的“倒踏法”(旋律音前加装饰性音型) ,“连珠法”(旋律音前加二、三个音的装饰性历音) 和“跑马法”(单音变奏为低高八度) 等。例如:
福建
筝
曲《暗相思》
福建
筝
曲《凤离词》
四、对苦音的几点思考
在对
筝
乐苦音探讨的同时,关于苦音,还有下列几点思考:
1、特性音微降si 的记法:现在常用记法是[↓7 ],因它的音高靠近降si,而不是si,实际上它是微升“降si”,我认为,合理的记法应该是[↑ 7 ]。因为微升fa 靠近fa,这样就与[↑4 ]在音高的概念上统一起来了。
2、苦音既苦又不苦:苦音既能表现苦楚、激愤的情感,也能表达深情的情绪,以及描述优美抒情的意境。例如:
筝
独奏曲《绣金匾》(焦金海编曲)
筝
独奏曲《高楼万丈平地起》(焦金海编曲)
3、“移宫犯调”是变换苦音音阶的有效方法:
从苦音
筝
曲或具有苦音特色的地方戏曲中可以看到,其欢音音阶与苦音音阶的差别在于6、3 两音换成了↓7、↑4 两音。这是将欢音音阶向重下属调(即某种意义上的低大二度记谱) 进行“移宫犯调”的结果,是通过不稳定的旋宫犯调而完成的。具体转换方法是:
徵调式欢音五声音阶:
第一次向下属移宫犯调:
第二次向下属移宫犯调:
变换出徵调式苦音音阶:
在广东戏曲《西秦腔》、广东《南音》及广东音乐中都有由“正线” (欢音) 转化为“乙凡线” (苦音) 的传统。这种调式的转换就是向低大二度的“双借”移宫犯调。例如广东音乐《连环扣》原来以“正线”记谱及
演奏
,后来将旋律移低大二度记谱及
演奏
,转换为苦音音阶的乐曲后,具有浓郁的苦音特色:
正线记谱:
乙凡线记谱:
又如郑诗敏、蔡余文在《潮州音乐调式初探》一文中所述:“重三重六调从轻三轻六调演变而来”。①这里是说具有苦音音阶的潮州音乐“重三六调”,是由具有欢音音阶的潮州音乐“轻三六调”演变而来。
4、徵调式苦音音阶是综合调式,我认为,其特征以“商调式”为主,“徵调式”为辅:宋建栋在《论苦音音阶》一文中指出:“苦音音阶由徵、闰、宫、商、和”五音为主构成,表象为清商(燕乐) 音阶徵调式,但其绝非仅属一种音阶与调式,若联系我国同均三宫的传统乐学理论分析,其为重合音阶、综合调式。”①这个结论只要看一看“闰、和”[↑ 7、↓4 ]两音的正音特征及其主音的功能,就不难看出苦音音阶为综合调式的重合音阶了。我认为徵调式苦音音阶的特征以“商调式”为主,“徵调式”为辅,至少从两个方面可以验证出这一点:
(1) 商调式清乐七声音阶与徵调式苦音音阶比较:
可以看出,这两种音阶的音程关系大致是相同的,也就是说徵调式苦音音阶的调式特性是以商调式为主的。
(2)
古筝
历音色彩验证出徵调式苦音音阶的本质是商调式为主:
在按“宫商角徵羽”传统定弦法的
古筝
上
演奏
筝
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时,如乐曲采用“商调式”记谱,即主题是:
乐曲的历音色彩与音乐很统一;如乐曲采用“徵调式”记谱,即主题是:
乐曲的历音与音乐很不统一,几乎在旋律进行中不能采用历音,否则其色彩、音调均不协调。
5、苦音乐曲的合理与习惯记谱法:
由上所述,我认为具有苦音音阶的乐曲(包括苦音
筝
曲) ,其科学、合理的记谱法,应该是按商调式音阶记谱。但几十年来人们已经形成的习惯,尤其表现苦音的特性音[↓7、↑4 ],在乐曲谱面上就可看到,而不是仅在
演奏
中体会到,所以,我也主张保留现已约定俗成的徵调式苦音音阶乐曲的记谱法。但必需明确,合理的记谱法是“商调式”,两种记谱法根据需要而选择使用。
五、结 语
多年来,人们对苦音音阶的研究孜孜不倦,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和多种共识。很早之前,缪天瑞先生在《律学》一书中就对西北地区民间音乐的苦音调式有着独特的见解,曾建议把上述音阶的调式称为“中立音徵调式”;安波先生在四十多年前就提出“哭音可以叫做547 调式”等。
对
筝
乐苦音的研究有两方面的特殊意义:一方面,
筝
乐本身就有许多苦音风格的传统
筝
曲,很需要综合加以探讨;另一方面,
筝
乐的五声音阶定弦和左手技法决定了用
古筝
表现苦音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性,用
筝
来
演奏
苦音最能表达深刻内涵、华夏情韵。我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独特的令人陶醉的苦音
筝
曲将会更广泛的传播,更为发扬光大,将在新的高度上更加灿烂辉煌。
总页数:
1
1
上一篇:
论传统古筝和转调古筝未来发展趋势——北方片观点
下一篇:
潮州音乐的风格与活五调
【刷新页>
【加入收>
【打印此>
【关闭窗>
古筝培训|古筝培训班|贵州古筝培训|贵阳古筝培训|陈玉莲官网 © 2008-2010 版权所有
黔ICP备11001193号-1
邮箱:guzhengpx@qq.com 电话:13595081010 地址:贵州师范大学
技术支持:
散客时代
贵公网安备 520102020039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