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古筝资讯 |
|
 |
信息搜索 |
|
|
|
|
|
|
|
|
论传统古筝和转调古筝未来发展趋势——北方片观点 | 点击数:2255 更新时间:2009/10/27 21:16:07 收藏此页 |
| 北方片观点: 周延甲 (西安音乐学院古筝教授) 李萌 (中央音乐学院古筝教授) 周望 (中央音乐学院古筝副教授) 王中山 (中国音乐学院古筝讲师,青年古筝演奏家) 赵广运 (沈阳音乐学院副教授、乐器工艺系主任、便携式古筝专利发明人) 邱霁 (中国音乐学院器乐系教师,青年古筝演奏家) 李泰刚 (原营口乐器厂副厂长,转调筝设计者) 潘海伟 (中国潘式拉震式新筝专利发明人,天津天韵乐器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田双昆 (原北京民族乐器厂乐器改革组长)
周延甲 (西安音乐学院古筝教授)我们国家要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传统音乐就有一种中国的特色,古人所倡导的:古筝乃仁者之器,现在来讲,就是讲仁义、讲道德,这些都是以法治国的辅助,人如果只讲金钱,不讲先进文化、不讲道德、不讲理想、不讲优秀文化,这个国家是没有前途的,这次我们战胜非典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是一种传统的民族精神发挥的作用,古筝就是体现了2700多年的民族精神,所以才长久不衰。至于社会上有各种各样的转调古筝,说明了我们国家学术空气的浓厚、活跃。大家都在各显其能,各种改革方案都可以探索。我也曾在六十年代搞过四稿改革筝,但是没有推广,这时因为当时改革筝还是有问题的。我认为任何一个改革筝方案,如果搞好了,它就会不胫而走,不翼而飞;而如果搞不好的话,即使用搬出最大的靠山或者是有多大的领导来题词也没有用,这种搞法是行不通的。扬琴从两排码发展到四排码,也不知道是谁搞的,转调扬琴已经流传开了。因此我们不能光靠媒体和名家的吹捧来实现目的,要搞一些实际的东西,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李萌(中央音乐学院古筝教授)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古筝也是有两面性的。首先古筝是从老祖宗那里传下来的,抹杀它的传统性和民间性是不可能的,传统古筝是历史文化所形成的,我们必须承认它,并保留它的文化,现在古筝存留下了80%传统曲目,这是我们现代人的宝贵财富,现在有那么多人在喜欢这些曲目,并且把它流传开来。另一方面,传统古筝与现代的融合问题,现在社会上有许多人作了许多工作,推进古筝与现代的融合,我认为,古筝毕竟代表了传统文化,是不是古筝就非要参予现代音乐呢?任何一件乐器,只有参与社会,参与时代,才能得到发展,这是不能否认的,否则这件乐器就得不到发展。现在有许多人在作这方面的工作,如蝶式筝、雁式筝,我都弹过,并且我在上海还认真地学习了很长一段时间,也弹过不少曲子,我认为这种乐器改革的创意是非常好的。但有几个问题需要解决:第一,它现在的声音,音量和音色与传统筝相比无法比,第二,乐器是一件产品,是一种文化,需要积淀、需要发展、需要得到社会的承认,必须参与人的生活、参与社会,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这方面,不是我们这一代人能够作的很好的。比如钢琴经过多少年,创作了多少曲子,经过多少大师为他铺下了道路,谁也说不清楚。这使得钢琴,不成形都得成形,现在大家都已经接受了它。而现在转调筝有多少人在作曲,我不知道,但我知道蝶式筝写了不少曲子,而雁式筝,是由李松林制作的,并没有写什么曲子,这些改革筝的曲目数量与传统筝的曲目数量相比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认为如果乐器上的问题解决了,而乐曲的创作以及它的传人等问题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光靠一二人不行,要有更多的人来关注它,受到大多数人的广泛重视,感到非改革不行了,那未这件乐器的改革就会有希望了,成功的可能性就会很大。周望 (中央音乐学院古筝副教授)古筝从最早的五弦古筝,一直是在进步发展,同样是根据人们的需要、喜好,时代的脉脉搏,与时俱进,在不断发展。古筝虽然同样也在不断的发展,但主流的东西始终是存在的,传统的东西始终是保留着的,这种保留是有历史价值的。随着人们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审美情趣的不断改变,可以予见,今后古筝还是要不断发展的,这是大势所趋,肯定要变的。古筝发展到今天,21弦古筝作为最基本的配制,就象钢琴88键一样被确定了下来。那么未来古筝要发展,会有什么样的趋势呢?我认为古筝将来有这么几个基本趋势:一是将来民族管弦乐队中,需要有古筝转调方面的配合,古筝如果不能在乐队中发挥作用,那么生存空间就太小了,没有什么发展余地。就古筝本身所具有的音色、音域、表现力,它在民族乐队中的作用是很有潜力的。如果古筝的转调问题解决了,那么它在乐队中的作用要比其他乐器会有更为突出的特点,因为他的高音很有特色,我以前在演出时,曾在后台碰到彭修文(中国民族管弦乐音乐的开创人,中国广播民族乐团艺术总监),他说过,“古筝这件乐器是很具有特点的乐器,今后在民族乐器合奏中,古筝一定要作为一个声部。”我也以为是这样的,扬琴现在已经是民族乐队中的主要乐器,因为它的音域比较宽,可以转调,但扬琴的低音并没有古筝的低音浑厚,包括琵琶的音色也不是太浑厚,只能用中阮、大阮来代替,我不是说古筝可以完全代替这些乐器,但是古筝在音色上完全可以发挥他的优势,古筝高音、中音、低音都很有特点,如果解决了古筝转调问题,在乐队中成为一个声部,那么在乐队中就会起到很大的作用,今后乐队古筝要在转调方面下一点工夫。第二个趋势,目前传统古筝已经形成了家喻户晓的自娱自乐的乐器,象吉他一样十分普及,古筝经过短时间的学习,能够很快能够弹奏一些曲目,所以它才能普及的那么快。今后的古筝作为一种独奏性乐器发展,还会沿着这样一种趋势走下去。但是这种独奏性乐器会向向更高更难的方向发展,因为人们的欣赏取向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从最早期的“渔舟唱晚”、“将军令”到以后的“战台风”,以后又有一些快节奏的曲目不断出现。现代人的手指机能是很发达的,年轻人的技术也在不断的提高,应该说是一代胜过一代,今后古筝快速演奏以及更为复杂表现力的发挥都会在古筝这件乐器的发展中表现出来。因此,也要求我们所使用的古筝能够“与时俱进”,跟上古筝表演艺术的发展速度。记者问我,今后实现古筝转调的原则和标准是什么?我认为古筝转调不在于什么方式,最关键的是保持古筝所固有的音色和它的音色变化。实现古筝的转调,并不是说只要有半音就可以了,而是要在各方面都很合理的,就可以生存下来,就是有生命力的。 另外,今后古筝的发展,也可以考虑系列声部的问题。我去日本,感觉他们的筝变化很多,有高、中、低音筝,每种筝都不一样,底板的制作也不一样,这使我感到日本筝的合奏十分发达。他们古筝的转调主要靠临时移柱来解决。我们同时可以进一步去挖掘古筝的潜力,使它成为一个系列,高音筝、中音筝,、低音筝在乐器都有,这方面的工作,目前我们还没有实践,希望能够从这方面着手作一些工作。 王中山 (中国音乐学院古筝讲师,青年古筝演奏家)对古筝的改革,我是支持和欢迎的。这是因为古筝在合奏乐队中有比较明显的不足,转近关系调和远关系调都很难以操作。直到今天,古筝在乐队中一直是作为色彩性乐器来使用,没有进入常规伴奏乐器行列,从而影响了古筝的发展。而古筝在独奏中,也由于转调上的问题也给作曲家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有关这一问题,何占豪老师曾经专门写文章说:“王中山为他的独奏音乐会准备了三、四台筝,场上有十几个人为他服务。”这说明古筝演奏家和作曲家为古筝转调所产生诸多苦脑。古筝改革势在必行,如何改?改革的原则是什么?第一个问题,古筝改革,转调必须保持中国古筝传统的五声音阶。要达到改革筝既可以演奏五声音阶的刮奏,又可演奏外国十二平均律的曲目,这样的两全的演奏方法在古筝上很难达到的。如何保留中国特色的五声音阶的传统音乐符号,这是任何改革家必须正视的问题。第二个问题,改革的转调筝必须转调音准确。据我所知,目前就中国的古筝制作工艺技术而言,还未能解决这个问题。因为古筝转调有许多机械上的需要,而目前中国乐器行业以外的机械工业水平不能达到古筝转调所要求达到的精度。目前社会所有的许多转调筝,都未能适应古筝演奏家的演奏需求。因为古筝转调的难度非常大,它与竖琴、箜篌转调性质不一样,古筝有移动、活动的琴码,在转调过程中会产生细微的变化,因此要求转调十分准才行。这个技术不解决,所有的转调筝不可能真正作到音既准,又稳定。另外,目前古筝所采用的尼龙弦,在质量强度与弹性方面都无法与钢琴弦相比,这样就造成古筝音准稳定性相对较差,每次上台以前都必须调弦,如果是转调筝就会更加复杂了。第三个问题,古筝改革必须保持原有音色。现在古筝改革要继续,我一直是坚定不移的,但是不能称改革筝是新筝,传统筝是旧筝,改革筝可以定名为转调筝、改革筝都可以,不能是新筝、旧筝之分。筝之所以又称古筝,是现代人对筝历史的一种承认,就象琴又叫古琴一样,也是同样意思。改革筝一定保持古筝原有的韵味,特殊的揉按划颤的韵味,所有改革筝尤其靠音阶排列来转调的筝,由于缩短了弦距,演奏起来不方便,再加上弦的张力增加,影响了古筝含蓄韵味内涵的表现,我武断地认为这种改革筝至今还不能真正地推向市场。任何一种改革筝得到社会的承认,在社会上流传开来,必须经过专家的建议、改进、认同,社会广大使用者的欢迎,才能推向市场。光少数几个企业是不行的,要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第四个问题,古筝没有万能古筝。目前,我认为现在社会有一种采用五声音阶排列的转调还是有发展前途的,这个方案还是可行的。如果指望一种改革筝既可以演奏五声音阶,又可以演奏十二平均律的古筝,音又准,又便于演奏,这只不过是一种理想化的古筝,现实中这种古筝是不存在的。任何一种乐器不可能成为百宝箱,它的个性就是它的特性,这种个性就是区别于其它乐器所有的优点,谁也不可能指望钢琴能弹出古筝揉按划颤的音色,所以也不要希望古筝有钢琴那样丰富的和声色彩,钢琴有钢琴的文化背景,古筝有古筝的文化背景,有正因为古筝有其浓郁的文化背景,所以才形成了国人如此喜欢古筝的现状。如果不切实际要求古筝向钢琴靠拢,只能会使我们的古筝改革事业走上一条小路。我希望我们的古筝作曲家、理论家、演奏家、教育家、制作家联合起来,参与到立体的全方位的古筝改革事业中来,共同创造出一种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保持传统古筝特色的改革筝。最后,我强调一个观点,作为我的议论总结,那就是:五声音阶是中国传统古筝的文化符号邱霁(中国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器乐系教师、青年古筝演奏家)很高兴有机会能和大家在这里探讨。我不太明白标题的现代音乐是指什么?是印象派吗?还是十二音体系?或是无调性?……,要不是要概括音乐的所有功能?那就意味着既要有钢琴宽广的音域、十二平均率自由的转调;还要有弦乐器音与音之间的连贯性;再加上中国音乐所特有的行韵,等等。如果这就是现代音乐的发展需要,那么不要说是筝了,世上任何一件乐器都无法做到。如果标题所指的现代音乐还包括欧洲音乐的话,就我个人的观点而言:我从来不认为一些钢琴作品能在筝上面演奏是件多么荣耀的事。虽然似乎我们有一些同行很引以为荣,并把它作为鉴定一件乐器是否先进的标准。当然,艺术是否要用先进来评判我们以后有机会再讨论。就艺术性而言,我个人认为用尚失个性的代价而换来复制的钢琴、变型的扬琴,颇有“买椟换珠”之嫌。我常常对学生说:“艺术如果失去个性,就等于失去了全部”,而筝的个性是什么,这是我们都深知并引以为荣的:“筝筝然”的音色以及吟揉滑按的韵味,它是筝的立身之本。一切事物不可能无缘无故孤立存在,筝的命运是建立在中国音乐的命运上的。因此我们与其讨论“传统古筝能否适应现代音乐的发展需要”,不如讨论““二十一弦筝能否适应中国音乐的发展需要”。套用一句大口号“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而艺术又无法脱离文化独立存在。所以,这里所指的中国不是一个地域概念,而是一个文化概念。地域是固定的,除非有侵略扩张之类的事情发生,否则是不可能发展的;而文化是可以交融的,是可以洋为中用、中西结合的。我不能确切的肯定,目前筝的形态是否能适应中国音乐的发展需要,因为艺术并非强权,无法实现“一统江湖”的局面。就象前面所提到的:艺术如果失去了个性,就等于失去了全部。而个性是由个体建立的。在人性越来越活跃的将来,筝乐的发展势必呈多元化趋势,(这在绌作《筝技法之演变极其趋势评估》中有专门论述)不以个人的意志转移。所以,关于第二个问题,我认为就多元化的趋势而言,我们不敢肯定某一种筝就一定是未来筝的发展方向。音乐需要多元化,而多元化的音乐,必定需要多元化的音色。举个例子:我要开一场音乐会,那么传统乐曲我可能要用钢丝筝;创作乐曲用二十一弦筝;群筝合奏要用高音筝、中音筝、低音筝……当然,如果有一天能研制出兼具以上所有特制的筝,我们当然拍手称赞。我们今天的话题虽然由乐器本身的性能说起,但乐器毕竟是为音乐艺术而服务的,所以不可避免的会触及到个人对筝音乐艺术审美意识的认知。 我作为筝界的青年一代,这些仅仅是个人的一点浅薄之见,愿抛砖引玉,望有更多的弹筝人致力于追求建立于中国音乐文化审美的筝乐艺术,以求得今后筝乐发展的更加繁荣! 李泰刚 (原营口乐器厂副厂长,转调筝设计者)古筝转调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西洋乐器都可以转调,而民族乐器有它的落后性,古筝在演奏中不能转调,即使作一些临时性的转调,也是用移码来转调,实在太麻烦了,很不方便。现在一些作曲家不敢写或者是写不了古筝曲目,这些作曲家对乐器的性能不了解。另外现在弹一些通俗歌曲,也经常遇到转调的问题,而现在的古筝不能转调,只能靠移码来解决,这根本不是一个办法。因此,我认为古筝进行转调的改革是一种必然趋势,不能转调的古筝是不完整的。为进行古筝转调,我们国家已经有多少年的时间来开展这项工作,转调方法一般有截弦式和改变张力两种,还有采用十二平均律的。我认为转调古筝的原则是一定要保持古筝原有的特色,演奏方法保留传统,我赞成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转调不能失去古筝的特点,五声音阶就是五声音阶,民族有民族的特点,不能改变演奏方法。 潘海伟 (中国潘式新筝专利发明人,天津天韵乐器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关于古筝转调,我在前些日子,已经发表过文章。我认为传统古筝目前已经不能适应演奏的需要,因为它缺音少律,转调太不方便。我经常看到一些著名的古筝演奏家在乐队中光坐着,很少弹奏,我和一些指挥家也探讨过这个问题,主要是因为古筝不能解决转调问题,仅能演奏一些刮奏技法,华彩片断,而无法参加整个乐队的演奏。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我感觉只有通过完善古筝缺音问题才行。现在我们公司研制的潘式新筝就是解决了转调问题,这种新筝按十二平均律排列,在一台古筝上有五声音阶,也有七声音阶,它可以演奏一些较高难度的外国曲目,如野蜂飞舞,斗牛士舞曲等。由于这种新筝能够适应乐队的需要,使一些学传统古筝也已经开始转向学习十二平均律的古筝。(其中包括一些音乐学院的学生)。我认为传统筝过渡到转调筝,这是历史的必然。目前其它民族乐器已经基本解决了转调问题,而目前唯独古筝还没有解决转调问题,今后古筝转调只不过是一个时间问题。但一个新生事物的出现是有一个过程的,要有人们逐渐的熟悉、了解的过程。传统不可能一下走下历史舞台,现在学古筝的学生,在进入一个团体时,要求有第二专业,而其它乐器对此都没有要求。这说明光学古筝还不能适应一个文艺团体的工作要求。 田双昆(原北京民族乐器厂乐器改革组组长)我认为转调筝不怎么科学,因为在演奏古筝时,手指揉压琴弦,有时要高出一个小三度,或者是低一个小二度,再高出一个小二度,这样手指在弦上来回按压,在传统古筝完全可以是用人的手指在按弦部分与压力的结合来控制的,听耳音进行音高的分辨,但如果这种转调方法改为机械来控制,古筝琴弦音高频繁的转换,音高与弦压力和长度必须有非常严密的配合,根本无法保证音一点也不跑,我认为古筝用机械方法转调是难以作到一个音分也不跑的。我认为今后古筝发展总的方向还是保持原有传统筝。转调筝通过加机械方法实现转调的,为了保证音准的精度,也同时必须提高机械的精度和技术性,这样就誓必造成辅加机械部分的成本越高,现时古筝的重量也会越大,使运输更不方便,琴的价格也会跟着长上去。也不便于推广。总之,目前古筝的发展趋势还是传统的。 赵广运(沈阳音乐学院副教授、乐器工艺系主任、便携式古筝专利发明人)音乐与社会的发展同步,现代音乐发展到今天,也是音乐上的需要,是历史的必然。但目前传统与现代并存的百花园中,传统音乐有它固有的特色和一些特定的曲目、特定的乐器,我认为仍然有它的价值。古筝就是其中一种,乐器越简单,而演奏出来的乐曲会有更大的特点,有更大的存在价值。传统与现代,两者在不同的环境下都有其不同的使用价值、有着不同的区别。古筝在乐队中使用,就必须具备转调性质,越能适应现代要求越好。而另一方面,如果把古筝划定为一个乐器品种,那么我们一方面要创新,发展现代古筝,适应现代需要,而同时还要保持原始,将传统古筝作为一个母本始终保留住。我们在发展改革古筝过程中,可以去变种,在母本的基础上去发展、演变,但变种是不能代替母本的。这样可以使后来搞创作的人都可以从母本中寻找一些历史本来的东西。所以我认为传统与转调筝,两种古筝的存在价值意义不同,一种是它的实用价值,一种是他的历史和文物价值。作为一个母本的价值会更大。我认为现有的古筝都不够传统,好多乐器不知不觉的都被演化,既不现代,又不传统,希望我们有关部门应当保持最传统的东西,让它体现更真、更原始的东西。我认为,目前对一些乐器的音色,本身就值得推敲,现在有由于一些乐器的材料代替,技法的改变,已经失掉了传统东西,如:现在古筝使用了钢弦和指甲,使音色越来越亮,越来越刺耳。虽然我们处在现代音乐当中,对音色有要求有一些明亮的要求,但这种明亮过份夸张的,太个性化了。我感觉古筝的音色融合性应当更强一点。任何一件乐器都在体现着“文化”与“实用”的两重意义。古筝也是如此,古筝一方面体现“文化”,是说明它的文化底韵,它的最本质的东西,也就是基本传统五声音阶;另一方面又体现着它的“实用”,即娱乐性的一面,参予现代音乐演奏的一面。两者各有市场,是不能相互排斥的,真正古典的东西比较注重于韵,现代人比较注重于声音本身,技巧。很多年前,我曾研究过日本筝,声音并不大,但音色很有魅力,底韵很深,韵大于声。古筝本身已经形成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单元,本身的多样性,这是东方乐器的特色,而西洋乐器比较规范,这些年来,人们更多的考虑的是规范,而对传统强调不够,现代音乐在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倾向和喜好,但原始的东西是永远存在的,是必须保留的。
贵阳古筝培训 | 总页数:1 1 |  |
| 上一篇:论传统古筝和转调古筝未来发展趋势——南方片观点 下一篇:筝乐苦音的研究 | 【刷新页>【加入收>【打印此> 【关闭窗>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