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传统的演奏技法和乐曲的表现内容已不能完全满足人们的需要,新的表现内容,新的审美观取向激发了许多古筝演奏家们强烈的创新欲望。于是,带来了古筝技法的全面革新。尤其是对左手的解放,丰富了这个古老乐器的生命。左手技法的演变历经了由单一到多变,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左手技法的复杂化、多样化给古筝艺术注入了新的血液。赵玉斋先生五十年代创作的《庆丰年》无论在音乐内容表现上,还是古筝演奏技法的创新方面都可以说是开了先河。在《庆丰年》中首先使用一连串的和弦,大胆使用双手交替弹奏和“点柱”等技术,打破了单手弹奏古筝的局面,使双手弹奏技法得到推广和运用,成功描绘出一副锣鼓喧天,喜庆的生动场面。在《庆丰年》问世后,大量作品中都使用双手弹奏的新技法,如曹东扶创作的《闹元宵》,刘天一的《纺织忙》,任清志的《幸福渠》等。还有1957年尹其颖改编的《瑶族舞曲》中出现了摇指技巧,虽然只是几小节,但是为古筝表现歌唱性,连贯性旋律开创了新路。后来一些演奏家纷纷运用了摇指技法,如史兆元的《春到拉萨》,特别是王巽之把摇指从片断的旋律发展到“长摇”,如《将军令》一曲中运用了大段的长摇,是古筝从点到线的一个飞跃,也为以后创新“扫摇”“扣摇”等技法奠定了基础。
1965年王昌元创作了“里程碑”式的作品《战台风》,乐曲中大量使用和弦撮奏,左手在琴码无音高处刮奏,并运用了快四点,双抹,扫摇,短摇,长摇等新技法。把古筝的技法推向到一个新的高度。此外,70年代又相继出现了张燕的《草原英雄小姐妹》《东海渔歌》等双手快速弹奏的曲目。同时,赵曼琴创造了新的指序弹法,改变了以往的指序习惯,运用惯性原理,较好地解决了古筝演奏快速乐曲较为困难的局面,在他改编的《井冈山上太阳红》,《打虎上山》《霍拉舞曲》等作品中运用了快速指序弹法,这种弹法使筝的音色,力度,速度都有突破性的提高。
80年代后,古筝的技法呈快速,多元化趋势发展。新的技法的发明创造更多的是对西洋钢琴、竖琴等的借鉴。王建民的《幻想曲》使古筝的演奏技巧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打破了五声音阶定弦格局,作者运用大小调以及和声的明暗对比,采用西方近现代技法与本民族传统音乐相结合的一种新的创作思路。此时相继出现徐晓林的《山魅》《黔中赋》、何占豪的《临安遗恨》等曲目在定弦、技法等方面也作了不少探索。还有,以王中山为代表的现代筝派,开创和发展了许多新的技法,如:轮指、多指摇、左手摇等,这无疑对中国当代筝乐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开拓了古筝演奏艺术的新领域。
值得一提的是,现代筝乐左手技法不仅体现在弹奏音调和声上,而且还开发了新的音响效果,从而形成了全新的音乐气质,在很多新创筝曲中得到发挥。有些筝曲通过不同的音响效果模拟不同的事物,如《草魂咏》(傅明鉴曲)之中运用了新技法,即左手用食、中、无名指的指尖集中在琴码左侧的sol弦上,朝一个方向移动多次而摩擦出声,以模拟小草钻出土的形象,讴歌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有些筝曲采用双手在琴上拍击或敲击的手法作为下一段的前奏,作节奏上的铺垫,如《箜篌引》(庄曜曲);另有些筝曲采用拍弦的音响效果体现民族风情。如《西域随想》主题开始,使用5/4拍节奏与拍弦相结合的技法,体现了少数民族风情和舞蹈性的特点;有些筝曲采用左手刮码左侧弦发出无音高序列散音音响,以衬托右手旋律,好像置身于虚幻之中。如《长相思》(王建民曲)。总之,左手技法创造的新的听觉音响极其丰富多变,概括起来可谓“怪、妙、奇、逆常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