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音乐】(Classism 或classical music 英)其含义有如下几种说法:
泛指从十八世纪初的巴赫、韩德尔起,至十八世纪末的格鲁克、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音乐家的创作。这一时期作曲家的音乐作品,虽然各具自己的风格,但其共同处是:音乐语言平易朴素,音乐思维通过极严格的结构形式进行表达。这种古典音乐主要反映了十八世纪西欧封建社会日趋没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时期,第三等级被压迫阶层的进步思潮,尤其是指哲学上的启蒙精神和人道主义思想。
指十八世纪下半叶至十九世纪初形成于维也纳的一种乐派,即“维也纳古典乐派”。以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为其突出的代表。他们在创作技法上,继承欧洲传统的复调与主调音乐的成就,并确立了近代奏鸣套曲曲式结构及交响曲、协奏曲、各类室内乐(尤其是弦乐四重奏)等器乐体裁,对近代西洋音乐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泛指十七、十八、十九世纪中古典、浪漫、民族各乐派大师们的典范作品。这种“古典音乐”是指一切具有进步思想、高度的艺术表现力和完善艺术形式的音乐。“古典”这一名词在这里则包含着作品在艺术上的成熟性、思想的深刻性、生活现实的真实性这些概念的总和。
【浪漫主义音乐】(Romantical music 英)音乐流派之一,亦称“浪漫乐派”或“浪漫派音乐”。一般指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发始于德奥,后又波及整个欧洲各国的一种音乐新风格,这种新的风格同时在其它文艺领域也有所反映,其内容大多表现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深刻矛盾,并通过生与死、孤独与爱情、热爱大自然等抒情题材,表达出知识分子阶层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对未来自由、幸福的向往和渴求。浪漫派的音乐家一般偏重于幻想性的题材与着重抒发主观的内心感受,因而抒情性的形象在其作品中占主要地位;在艺术手法上,他们突破古典乐派某些形式结构的限制,使音乐创作得到新的进展。主要代表作曲家有:舒伯特、韦伯、霍夫曼、肖邦、门德尔松、舒曼、柏辽兹及李斯特等等。
【民族乐派】(National Music School 或Nationalism 英)亦称“国民乐派”。指一种以民间音乐为素材,结合西欧作曲技法,创造出具有本国家、本民族精神及艺术特色的音乐作品的流派。民族乐派在俄国,以格林卡为先驱,随后有巴拉基列夫、居伊、鲍罗廷、穆索尔斯基、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等;民族乐派在东欧有捷克的斯美塔那及德沃夏克;十九世纪中叶,民族乐派在北欧的代表人物有:挪威的格里格,芬兰的西贝柳斯;此外,匈牙利的巴托克、罗马尼亚的乔治·艾涅斯库等均为著名的民族乐派音乐家。
【强力集团】(The mighty handful 英)又称“巴拉基列夫小组”,是十九世纪下半叶产生于俄国的一个音乐创作集团,其宗旨为:发扬和促进俄罗斯民族音乐。成员有巴拉基列夫、居伊、鲍罗廷、穆索尔斯基、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等五位作曲家,故亦称“五人团”。“强力集团”继格林卡、达尔戈梅斯基之后,努力开拓民族音乐的发展道路,在创作中坚持现实主义道路,反对“为艺术而艺术”和对西欧音乐的盲目崇拜。他们的艺术主张,受到艺术评论家斯塔索夫的鼓励和支持。他们的音乐作品,大多取材于俄国历史和人民生活、民间传说或文学名著,并吸取、运用俄罗斯各民族的民间音调,对传统的艺术形式和创作手法进行了大胆的革新。他们的艺术思想和成就,对俄国音乐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标题音乐】(Program music 英)以文字或标题阐明作品思想内容的器乐作品。其渊源可上溯至十六世纪以前。十九世纪上半叶因欧洲浪漫派音乐家的提倡而大盛。标题音乐的名称也于此时产生。重要作曲家有柏辽兹、李斯特等。
标题音乐比起没有标题的音乐来,由于它的表现力的尖锐性和生动的音乐形象更易于被广大群众所了解,使它在器乐作品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复调音乐】(Polyphonic music 英)“主调音乐”的对称,多声部音乐的一种。它是以若干个旋律同时进行而组成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在横的关系上,各声部在旋律进行上不尽相同,各自有其独立性,在纵的关系上,各声部又彼此形成良好、协调的和声关系。复调音乐还分:①用对比的方法所写的复调音乐称“对位音乐”,简称“对位”,即对位式的复调音乐。如贺绿汀的钢琴曲《牧童短笛》的第一乐段;②以模仿方式为基础所写的复调音乐,通称“卡农”,即轮唱或轮奏。如冼星海《黄河大合唱》中的四部轮唱《保卫黄河》,黄自的清唱剧《长恨歌》中第二乐章《七月七日长生殿》最后的男女声二重唱;③用衬托的方式所写的复调音乐称“支声复调”。如赵元任的合唱曲《海韵》中第四段“啊不,海波它不来吞我⋯⋯”。复调音乐以对位法为其主要创作技法。
【主调音乐】(Homophonic music 英)复调音乐的对称,多声部音乐的一种。其中有一个声部(通常为高声部)旋律性最强,处于主要地位,其它声部则以和声等手法对主旋律进行烘托和陪衬。
【歌剧音乐】(Opera music 英)欧洲十七世纪以来一种社会影响较大的音乐与戏剧相结合的综合艺术体裁。欧洲十八、十九世纪的歌剧音乐一般包含有序曲及幕间曲、咏叹调及其它抒情性独唱、宣叙调及咏叙调、合唱及重唱等。
序曲是当歌剧还未开幕前由管弦乐队演奏的音乐,它的使命在于综合地叙述全部歌剧发展的重要关键,奏出剧中代表主角的旋律,它仿佛是剧情的缩图,如格林卡的《鲁斯兰与柳德米娜》序曲,比才的《卡门》序曲等。有时没有序曲而仅有简短的序奏,作为歌剧开幕的情绪铺垫。歌剧序曲一般常用没有展开部的变体奏鸣曲式结构。
合唱(Chorus)常用于歌剧中的群众场面。
咏叹调(Aria)为歌剧主角的独唱,相当于戏剧中的独白,它的任务是表现歌剧中主要人物各自的特性,描绘他们的“肖象”。咏叹调是歌剧中最精采的音乐,它有完整的结构形式和情感层次,可以拿出来单独演唱。
咏叙调(Arioso)是接近于咏叹调的一种短小的乐曲,经常出现在咏叹调之后。
宣叙调(Recitativo)又名“朗诵调”,是一种朗诵式的歌调,相当于戏剧中的对白。不过它是根据自然语气而谱写的旋律,并且是有伴奏的。
在表现各个主角同一场合中的不同性格、情绪以及相互的对白等,一般用重唱较为适宜。特别是莫扎特,常常用重唱来表现各人物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交响乐队】(Orchestra 英)近代大型管弦乐队。通常由下列乐器组成:①弦乐器,包括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②木管乐器,包括短笛、长笛、双簧管、英国管、单簧管、大管等;③铜管乐器,包括圆号、小号、长号、大号等;④打击乐器,包括定音鼓、三角铁、钹、大鼓、锣、排钟等。有时根据作品需要对上述乐器可进行增减,如加用钢琴、竖琴、木琴及各种民族乐器等。交响乐队的规模,通常可分为单管、双管、三管等编制,人数自数十人至百余人不等。
【中国民族乐队】(Chinese orchestra 英)通常指以汉民族乐器为主组成的乐队,亦称“民族管弦乐队”。各类乐器的性能及在乐队中的运用,基本上与“交响乐队”类似:
①管乐器:又名“吹管乐器”。民族乐队中常用的吹管乐器有:梆笛、曲笛、横箫(又名“新笛”或“十一孔新笛”、唢呐、管、笙等。
②弦乐器:又称“弓弦乐器”。它在我国民族乐队中,已有较完整的组合。高音乐器有高胡、二胡、板胡;中音乐器有中胡。这些乐器一般都可以独奏、伴奏或合奏。低音乐器有大胡、低胡(或革胡、低音革胡),有的民乐队则以大提琴、低音提琴代替。
③弹拨乐器:弹拨乐器音色丰富,奏法多样,富有民族色彩,在民族乐队中是不可缺少的部分。在弹拨乐器中,柳琴是高音乐器,琵琶是中高音乐器,中阮及三弦是中音乐器,大阮是低音乐器。其它如扬琴及筝,音域均较广。这组乐器综合音域很宽阔,力度的伸展幅度很大,演奏技巧较高,是民乐队中最有表现力的一组。
④打击乐器:主要有板、鼓、钹、锣等。
此外,我国民间常见的乐队有:以打击乐为主,丝竹为辅的“锣鼓乐队”;以打击、管乐为主,辅以弦乐的“鼓吹乐队”或“吹打乐队”;以管乐为主,辅以弦乐、打击乐的“吹歌乐队”以及以丝竹为主、打击乐为辅盛行于江南的“丝竹乐队”等。
【合唱】(Chorus 英)多乐章的声乐套曲。包括领唱、独唱、重唱、对唱、齐唱、合唱等,有时穿插朗诵。常用来表现重大的历史或现实题材,内容富于史诗性和戏剧性,多用乐队伴奏,如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瞿希贤的《红军根据地大合唱》等;欧洲大合唱约起源于十七世纪,除“大合唱”外,还有“清唱剧”和“康塔塔”等大型声乐套曲,其内容与形式与大合唱类似,我国亦称之为“大合唱”。
【无伴奏合唱】(A cappella 意)一种不用乐器伴奏充分发挥人声特性的复调风格的合唱。此类作品,常采用各种模仿复调手法,各声部既有鲜明的独立性,又互相交织,成为纯朴、谐美的整体。它是合唱艺术中的最高形式,不仅需要高度的作曲技巧,而且需要一定的声乐演唱水平和条件,如细致的音色、均匀协调的声部关系、灵敏的力度变化和音准、清晰的吐字等。西洋称“A cappella”,原意为“按教堂风格”,因欧洲早期的教堂合唱大多采用无伴奏复调形式。
【清唱剧】(Oratorio 意)一译“神剧”、“圣剧”。大型声乐套曲体裁的一种。包括独唱(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及管弦乐等。十六世纪末起源于罗马,初以《圣经》故事为题材,化妆演出,其后亦有采用世俗题材者。十七世纪中叶始发展为不化妆的音乐会作品,其中合唱处于主要地位,如韩德尔的《弥赛亚》、海顿的《四季》。现代作曲家常用这种体裁表现重大历史或现实题材。
【康塔塔】(Cantata 意)大型声乐套曲体裁的一种。原意为“用声乐演唱”。最初是一种独唱或重唱的世俗叙事套曲,以咏叹调和宣叙调交替组成,到十七世纪中叶传入德国,遂发展成为一种包括独唱、重唱、合唱的声乐套曲,以世俗或《圣经》故事为题材。“康塔塔”在形式上与“清唱剧”有相似之处,唯规模较小;其内容偏重于抒情,故事内容亦较简单。现代作曲家常用这种体裁表现重大历史或现实题材。作曲家黄自在三十年代初写出了中国第一部“康塔塔”体裁的大型声乐套曲《长恨歌》(当时把Cantata译为“清唱剧”)。在我国一部分出版物中也有把“康塔塔”称为“大合唱”的。
【弥撒曲】(Mass 英Missa 拉)天主教的一种仪式音乐。主要为合唱,也有重唱与独唱,采用固定的拉丁文歌词,多为无伴奏合唱,此类作品属复调风格声乐套曲形式。一般分六个乐章,即“求主怜悯”、“荣耀”、“信仰”、“圣哉”、“祝福”及“上帝的羔羊”。但,也可根据不同弥撒仪式的要求,增加或减少乐章的数字。
【众赞歌】(Choral 英)基督教礼拜仪式中众人一齐合唱的赞美诗。原为天主教的单声部众赞歌(齐唱),后经德国音乐家约翰·瓦尔特等将其改编为四部合唱曲,流传极广。后来巴赫等音乐家以它为基础创作了不少康塔塔、清唱剧及受难曲等宗教性音乐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