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是中华民族一个特殊的民系。史学界一般认为:客家是从中原南迁的汉人。[1]由于受到边疆部族的侵扰,客家先民从中原辗转迁到南方。以后,继而再往南、往各地分散迁徙,形成客家散布许多地区的局面。这一部分人群保持了自己的文化传统,并将其继承发展下去,于是形成了独特的客家文化。
大量人口的迁移,带来了原来中原地区的地方音乐,这些音乐与当地的音乐、语言、习俗相结合后,逐渐形成了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音乐,也就是客家音乐。客家音乐是客家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客家音乐中,古筝音乐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它的历史源远流长,是随着中原一带人民多次南迁,最终流行在客家人居住的地方。如广东东部地区包括梅县、惠阳、韶关等地区,以及江西、福建、台湾部分地区和国外华侨居住的地方,都有流传。客家筝曲比较完整地保存了我国古代音乐的曲目及演奏形式,且曲调丰富多彩,对研究宋、元等时期的音乐具有重要价值,是我国民间音乐艺术家库中的优秀遗产。
客家筝曲以古朴优美、典雅大方见长,《出水莲》可以说是这一艺术风格的典型代表之一。客家筝曲分为“软套”、“硬套”和“反线”等种类,这是为了便于乐曲调性的掌握、技法的运用以及乐曲内容的发挥。流传下来的老版本工尺谱筝曲,大多只记载旋律骨干音。直接由工尺谱翻译过来的客家筝曲简单得无以复加,甚至到了无法演奏的程度。这就需要演奏者根据这些骨干音,以及自己对乐曲的理解和对客家音乐的修养来编配指法和“变奏’”、“加花”,将其重新还原回一首完整的乐曲。从传播学的角度看,这种“编码——解码”系统是非常松散和开放的,会导致信息传递的模糊性。所以目前可以听到的客家筝曲,每一首曲子都有很多版本。不同的演奏家留下的资料往往都不太一样。即使是有师承关系,也不能完全保证曲谱的一致。这一方面说明了客家古筝艺术的丰富性、多样性,但另一方面也说明过去记谱不够科学规范。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其他筝派中。同曲多版本的现象,给现代音乐工作者提出了一个曲目规范化的问题。
客家筝曲也会被称作广东汉乐筝曲。客家音乐在当地也被称作外江弦、儒家乐等,后来在20世纪20年代,有人提议将地方戏曲“外江戏”改名为“汉剧”,这一提议得到了赞成。随后,外江弦、儒家乐等称谓也相应易名为“汉调”或“汉乐”。这些音乐在广东比较普遍,也被称为“广东汉乐”。其中的筝曲也就约定俗成地称为“广东汉乐筝曲”。
|